私記籍但稱甲戌歲。
益募民為兵,民以财及粟獻者官爵之。
丁未,漢陽兵馬監押甯光祚敗鄂州水軍于江北岸。
吳越王俶率兵圍常州。
己酉,曹彬敗江南軍于白鹭洲。
癸亥,吳越兵拔利城寨。
丙寅,曹彬等破江南兵于新林港口。
庚午,北漢攻晉州,守臣武守琦敗之于洪洞。
辛未,吳越王俶敗江南兵于常州北境。
開寶八年遼保甯七年
春,正月,丙子,權知池州樊若水敗江南兵四千人于州界。
壬寅,遼望祀木葉山。
初,曹彬等師未出,帝命王明為黃州刺史,密授方略。
明既視事,亟修葺城壘,訓練士卒。
至是以明為池州至嶽州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
辛巳,明遣兵馬都監武守謙等渡江,敗江南兵于武昌,拔樊山寨。
是日,行營左廂戰棹都監田欽祚敗江南兵于溧水。
江南都統李雄謂諸子曰:“吾必死于國難,爾曹勉之!”父子八人皆沒于陣。
乙酉,帝禦長春殿,謂宰相曰:“古之為君者,鮮能無過,朕常夙夜畏懼,防非窒欲,庶幾以德化人之義。
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失,曾不愧恥;豈若不為之,而使天下無間言哉!為臣者或不終名節,陷于不義,蓋忠信之薄而獲福亦鮮,斯可戒矣。
”
庚寅,曹彬等進攻金陵,行營馬軍都指揮使李漢瓊率所部渡淮南,取巨艦,實以葭葦,順風縱火,攻其水寨,拔之。
初次秦淮,江南兵水陸十馀萬,背城而陣,時舟楫未具,潘美率所部先濟,大兵随之,江南兵大敗。
江南複出兵,将溯流奪采石浮梁,美旋擊破之。
癸巳,命京西轉運使李符益調荊湖軍食赴金陵城下。
二月,權知潭州朱洞遣兵馬都監石曦敗江南兵于袁州西界。
癸醜,曹彬等敗江南兵于白鹭洲,乙卯,拔升州關城,守陴者皆遁入其城内。
癸亥,北漢遣雁門節度使劉繼文貢方物于遼。
甲子,知揚州侯陟敗江南兵于宣化鎮。
丙寅,遼以青牛、白馬祭天地。
丁卯,以知制诰王祐權知貢舉,知制诰扈蒙、左補阙梁周翰、秘書丞雷德骧并權同知貢舉。
權同知貢舉始此。
戊辰,帝禦講武殿,覆試王祐等所奏合格舉人王式等,因語之曰:“向者登科名級,多為勢家所取,塞孤貧之路。
今朕躬親臨試,以可否進退,盡革前弊矣。
”式等皆頓首謝。
于是内出詩題試之,得進士王嗣宗以下三十人,諸科紀自成等三十四人。
嗣宗,汾州人也。
江南進士林松、雷說,試不中格,以其間道來歸,并賜《三傳》出身。
是月,江南知貢舉、戶部員外郎伍喬放進士張确等三十人。
自保大十年開貢舉,訖于是歲,凡十七榜。
三月,尚食供膳,有虱緣食器旁,帝性寬仁多恕,謂左右曰:“勿令掌膳者知。
”帝嘗讀《堯典》,歎曰:“堯、舜之世,四兇之罪,止從投竄,何近代憲綱之密邪!”蓋有意于措刑也。
故自二年至今,诏所貸死罪凡四千一百八人。
乙亥,權知廬州邢琪領兵渡江,至宣州界,攻拔義安寨。
壬午,遼耶律蘇薩獻黨項俘,分賜群臣。
庚寅,曹彬等敗江南兵于江中。
遼使克蔔茂固舒蘇來聘,诏閤門副使郝崇信至境上迓之。
及至,館于都亭驿。
己亥,入見,宴于長春殿,賜衣器有差。
壬寅,遣中使王繼恩領兵數千人赴江南。
夏,四月,教坊使衛德仁,以老乞外官,且援同光故事求領郡,帝曰:“用伶人為刺史,此莊宗失政,豈可效之!”宰相拟上州司馬,帝曰:“上佐乃士人所處,資望甚優,亦不可輕授。
此輩但當于樂部遷轉耳。
”乃命為太常寺大樂署令。
乙巳,王明敗江南兵于江州。
己酉,遼主祀木葉山;辛亥,射柳祈雨。
遼主如頻跸澱清暑。
癸醜,吳越兵圍常州,刺史禹萬成拒守,大将金成禮劫萬成,以其城降。
吳越初發兵,丞相沈虎子谏曰:“江南,國之屏蔽,奈何自撤其屏蔽乎?”不聽,遂罷虎子政事,命通儒學士錢塘崔仁冀代之。
壬戌,幸都亭驿,臨汴,觀飛江兵乘刀魚船習水戰。
曹彬等敗江南兵于秦淮北。
五月,壬申朔,以吳越國王錢俶守太師、尚書令,益食邑。
甲申,吳越王俶言江陰、甯遠軍及沿江諸寨皆降。
丁酉,王明破江南兵于武昌。
辛醜,河決濮州郭龍村。
初,陳喬、張洎為江南國主謀,請所在堅壁以老宋師。
宋師入其境,國主弗憂也,日于後苑引僧道誦經、講《易》,不恤政事,軍書告急,皆莫得通,師傅城下累月,國主猶不知。
時宿将皆前死,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勳者,晖之子也,年尚少,國主委以兵柄。
繼勳素貴驕,初無效死意,但欲國主速降而口不敢發,每與衆雲:“北軍強勁,誰能敵之!”聞兵敗,則喜見顔色,曰:“吾固知其不勝也。
”偏裨有募敢死士欲夜出營邀戰者,繼勳鞭其背而拘之,由是衆情憤怒。
是月,國主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