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紀四十九∷起強圉大淵獻四月,盡著雍困敦三月,凡一年。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慶曆七年遼重熙十六年。
丁亥,一零四七年
夏,四月,乙巳朔,遼主聞太後不豫,馳往視疾。
丙午,太後愈,遼主複如黑水泺。
己酉,诏曰:“前京東轉運使薛紳,任文吏孔宗旦、尚同、徐程、李思道為耳目,伺察州縣細過以滋刑獄,時号四瞪。
前江東轉運使楊纮,判官王綽,提點刑獄王鼎,皆苛察相尚,時号三虎。
是豈稱朕忠厚待人之意!纮既降知衡州,而紳等故在;其降紳知陝州,鼎知深州;綽方居喪,候服除日取旨。
自今毋皆複用為部使者。
宗旦等四人,并與遠小處差遣。
”綽,益都人,鼎,沿子,與纮三人者,皆範仲淹等所選用也。
天章閣待制侍講楊安國,因講筵為帝言三虎、四瞪事,故有是诏。
綽先為刑部詳覆官,有廖均者,挾當路權勢雪罪,中書連舊例送刑部,官屬無敢違者,綽獨以為敕一定而例有出入,今廢敕用例,非有司所敢聞也。
執政雖深惡之,然卒不能屈。
遷通判雄州,城久壞,守将慮違遼人誓書,不敢修,綽以為今但修之而已,非有所增廣,于誓書固無害也。
既興役,遼人果來問。
綽報以前語,仍緩其使,及使反而役已畢,遼亦不複問。
杜衍、富弼尤稱其才。
及喪除,責通判萊州。
庚戌,以京東轉運使包拯為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
壬子,禦正殿,複常膳,仍賜二府《喜雨詩》。
乙卯,陳執中、宋庠、丁度皆複所降官。
丁卯,上封者言:“諸路轉運司廣要出剩,求媚于上。
民輸賦稅,已是太半之賦,又令加耗,謂之潤官。
江西諸路州軍體例,百姓納米一石,出剩一鬥,往往有聚斂之臣,加耗之外,更要一鬥。
江西一路,歲以百萬石為淮,每石取米一鬥,以百萬石計之,所收已及十萬石,十萬石耗米入官,則下民必食貴米。
此但粗引一路之弊耳,況天下之廣,賦稅之饒,其弊無極。
臣恐諸路轉運司尚有似此無名刻削,願陛下閱其奏目,或有橫加收斂,名為出剩,乞賜黜貶為便。
”帝覽之,曰:“古稱聚斂之臣過于盜賊,今如此掊斂,是為朕結怨于民也。
”亟下诏止絕之。
遼以太後疾愈,赦境内。
己巳,诏谏官除朝參外,非公事毋得出入請谒。
五月,丙子,以東頭供奉官李玮為左衛将軍、驸馬都尉,選尚福康公主。
玮,用和次子,帝追念章懿太後不已,顧無以厚其家,乃使長女降焉。
知谏院王贽言:“臣僚章疏内,有事合更張者,送兩制及台谏官等同議,動經半年有馀,未見結絕,素無條約,務在因循。
欲乞今後應批狀下兩制及台谏等官同定者,乞限五日内聚議,半月内連書奏上;如議論不同,即許别狀以聞。
”從之。
戊寅,诏武臣非曆知州、軍無過者,毋授同提點刑獄。
己醜,補降猺唐和等為峒主。
以知青州、翰林學士、戶部郎中葉清臣兼龍圖閣直學士為永興軍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撫使、知永興軍。
帝初欲進清臣官為谏議大夫,宰相陳執中曰:“此太優,乞且令兼龍圖閣直學士。
”帝許之。
故事,新除知永興軍者,當有錫赍,執中曰:“清臣近已得賜。
”遂不與。
清臣愈恨,過阙,請對,于帝前數執中之短,且力辭龍圖閣直學士不拜,帝錫赍之,亦不受。
然帝遇執中如故。
水洛城都監劉滬卒。
其弟淵将護喪東歸,居人遮道号泣,請留葬水洛,立祠城隅,歲時祀之。
經略司言:“熟戶蕃官牛獎逋等願得滬子弟主其城。
”乃複命滬弟淳為水洛城都監。
己亥,命翰林學士楊察除放天下欠負。
辛醜,诏:“西北二邊有大事,自今令中書、樞密院召兩制以上同議之。
”
六月,戊申,遼主清暑于永安山。
丁巳,準布部長朝于遼,獻方物。
戊午,遼诏士庶言事。
壬戌,置北京留守司禦史台。
诏:“臣僚移任求朝見者,留京師毋得過十日。
”
先是夏竦言石介實不死,富弼陰使入契丹謀起兵,朝廷疑之。
弼時知郓州,亟罷京西路安撫使。
既而北邊安堵,竦讒不驗。
弼自郓州徙青州,仍領京東路安撫使。
竦在樞府,又讒介說契丹弗從,更為弼往登、萊結金坑兇惡數萬人欲作亂,請發棺驗視,侍禦史知雜事韓城張昪及禦史何郯嘗極論其事。
郯奏:“此事造端,全是夏竦,意本不在石介。
緣範仲淹、富弼在兩府日,竦嘗有樞密使之命,以群議不從,即行罷退。
竦疑仲淹等排擯,以介曾被仲淹等薦引,故欲深緻介惡以污忠義之臣。
皆由疇昔之憾未嘗獲逞,昨以方居要位,乃假朝廷之勢有所報耳。
其石介存殁,乞更不根問,庶存大體。
”帝不聽,複诏監司體量。
中使持诏至奉符,提點刑獄呂居簡曰:“今破冢發棺,而介實死,則将奈何?且喪葬非一家所能辦,必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