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百十四

首頁
    轉略遼陽。

     甲申,吳取婺州路,達噜噶齊僧珠、浙東廉訪使楊惠死之。

     先是吳國公出師至徽州,召儒士唐仲實,問:“漢高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一天下,其道何由?”對曰:“此數君者,皆以不嗜殺人,故能定天下于一。

    公英明神武,驅除禍亂,未嘗妄殺;然以今日觀之,民雖得所歸,而未遂生息。

    ”吳國公曰:“此言是也。

    我積少而費多,取給于民,甚非得已。

    然皆為軍需所用,未嘗以一毫奉己。

    民之勞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嘗忘也!” 又聞前學士朱升名,召問之,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吳國公悅,命參帷幄。

     師進至德興,聞張士誠兵據紹興、諸暨,乃取道蘭溪以至婺州,遣使入城招谕,不下,遂圍之。

     初,江浙行省丞相達實特穆爾,承制授浙東宣慰副使舒穆噜宜遜以行樞密院判官,分治處州,又以前江浙儒學副提舉劉基為其院經曆,蕭山縣尹蘇友龍為照磨,而宜遜又自辟郡人胡深、葉琛、章溢參謀其軍事。

    處為郡,山谷聯絡,盜賊憑險竊發,不易平治,宜遜用基等謀,或搗以兵,或誘以計,皆殲殄無遺類。

    尋升同佥行樞密院事。

     至是聞吳兵抵蘭溪,且逼婺,而宜遜弟厚遜方守婺,其母亦在城中。

    宜遜泣曰:“義莫重于君親,食祿而不事其事,是無君也;母在難而不赴,是無親也;無君無親,尚可立天地哉!”即遣胡深等将民兵數萬赴援,而親率精銳為之殿。

    深等至松溪,觀望不能進。

     吳國公謂諸将曰:“婺倚舒穆噜宜遜,故未肯即下。

    聞彼以獅子戰車載兵來援,此豈知變者,松溪山多路險,車不可行,今以精兵遏之,其勢必破,援兵既破,則城中絕望,可不勞而下矣。

    ”翌日,佥院胡大海養子德濟,誘其兵于梅花門外,縱擊,大敗之,深等遁去。

    城中勢益孤,台憲、将臣畫界分守,意複不相能,于是同佥樞密院甯安慶與都事李相開門納敵,楊惠、僧珠皆戰死,南台禦史特穆爾赉斯、院判舒穆噜厚遜等皆被執。

     吳國公入城,下令禁戢軍士剽掠,民皆安堵。

    改婺州路為甯越府,置中書分省,召儒士許元、葉瓒、胡翰、汪仲山等十馀人皆會食省中。

    日令二人進講,敷陳治道。

     以王宗顯知甯越府。

    宗顯,和州人,少攻儒業,博涉經史。

    于是命宗顯開郡學,延宿儒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沈、徐厚為訓導。

    時喪亂之馀,學校久廢,至是始聞纟玄誦聲,無不欣悅。

     是月,太白經天者再。

     吳國公發倉赈甯越貧民。

    有女子曾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說災異惑衆,吳國公以為亂民,命戮于市。

     是歲,河南賊蔓延河北,前江西廉訪佥事巴延,家居濮陽,言于省臣,将結其鄉民為什伍以自保,而賊已大至。

    巴延乃渡漳北行,鄉人從之者數十萬家。

    至磁州,與賊遇,賊知巴延名士,生劫之以見其帥,帥誘以富貴,巴延罵不屈,引頸受刃,與妻子俱死之。

    有司上其事,贈佥太常禮儀院事。

    太常上谥議曰:“以城守論之,巴延無城守之責而死,與江州守李黼同;以風紀論之,巴延無在官之責而死,與西台禦史張恒同。

    以平生有用之學,成臨義不奪之節,乃古之所謂君子人者,請谥曰文節。

    ”從之。

     江西諸郡皆陷,撫州路總管吳當,乃戴黃冠,著道士服,杜門不出,日以著書為事。

    陳友諒遣人辟之,當卧床不食,以死自誓,乃舁床載之舟送江州。

    拘留一年,終不為屈,遂隐居吉水縣之谷坪,逾年,以疾卒。

     京師大饑疫,而河南、北、山東郡縣皆被兵,各挈老幼男女避居京師,以故死者相枕籍。

    資政院使保布哈請于帝,市地收瘗之,帝及皇後、皇太子、省、院諸臣施舍無算,而保布哈亦自出财賄珍寶以佐其費。

    擇地自南北兩城抵盧溝橋,掘深及泉,男女異圹,人以一屍至者,随給以鈔,舁負相踵。

    至二十年四月,前後瘗者二萬,用鈔二萬七千九十馀錠。

    凡居民病者予之藥,不能喪者給之棺。

    翰林學士承旨張翥,為文頌其事曰《善惠之碑》。

     保布哈,高麗人,亦曰王布哈,皇後奇氏微時,與布哈同鄉裡,相為依倚,及布哈以閹人入事後,累遷為資政院使,後益愛幸之,至是欲要譽幹權,故有斯舉。

     帝嘗為近幸臣建宅,親畫屋樣,又自削木構宮,高尺馀,棟梁楹檻,宛轉皆具,付匠者按此式為之,京師遂稱“魯般天子”。

    内侍利其金珠之飾,告帝曰:“此屋比某家殊陋劣。

    ”帝辄命易之,内侍因刮金珠而去。

     奇後見帝造作不已,嘗挽上衣谏曰:“陛下年已大,子年已長,宜稍息造作。

    且諸夫人事上足矣,無惑于天魔舞女輩,自愛惜聖躬也。

    ”帝艴然怒曰:“古今隻我一人耶?”由此兩月不至後宮。

     後亦多畜高麗美人,大臣有權者,辄以此遺之,京師達官貴人,必得高麗女然後為名家。

    自至正以來,宮中給事使令,大半高麗女,以故四方衣服、靴帽、器物,皆仿高麗,舉世若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