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
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
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
臣請止,以死當之!」太子因變服為楚使者禦而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太子謝病。
度太子已遠,乃自言於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
歇願賜死!」王怒,欲聽之。
應侯曰:「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
」王從之。
黃歇至楚三月,秋,頃襄王薨,考烈王卽位;以黃歇為相,封以淮北地,號曰春申君。
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前二六二年)
楚人納州于秦以平。
武安君伐韓,拔野王。
上黨路絕,上黨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
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乃遣使者告於趙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秦,其吏民皆安於趙,不樂為秦。
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獻之大王!」趙王以告平陽君豹,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人樂吾德,何謂無故?」對曰:「秦蠶食韓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也。
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
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弱小,弱小固能得之於強大乎!豈得謂之非無故哉?不如勿受。
」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請受之。
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萬戶都三封其太守為華陽君,以千戶都三封其縣令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
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忍賣主地而食之也!」
赧王五十五年(辛醜、前二六O年)
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
上黨民走趙。
趙廉頗軍於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王齕因伐趙。
趙軍數戰不勝,止一裨將、四尉。
趙王與樓昌、虞卿謀,樓昌請發重使為媾。
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媾,秦將不聽。
不如發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
」王不聽,使鄭朱媾於秦,秦受之。
王謂虞卿曰:「秦內鄭朱矣。
」對曰:「王必不得媾而軍破矣。
何則?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
夫鄭朱,貴人也,秦王、應侯必顯重之以示天下。
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
」旣而秦果顯鄭朱而不與趙媾。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
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
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王不聽。
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
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卽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
」趙王許之。
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齕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
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
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
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
齊人、楚人救趙。
趙人乏食,請粟于齊,王弗許。
周子曰:「夫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
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
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
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
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
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
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前二五九年)
十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