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不會把掙來的一部分金錢積累成為固定長久的本金,而是把掙來的錢随手花掉。
這樣,他們通常最終陷入貧困,因為如果他們的才能隻能維持短暫的時間,例如:幾乎所有從事優美藝術的人都屬于這一類情況,那麼,他們的天賦才能就有枯竭、耗盡的時候。
又或者,他們掙錢的本事依賴某種環境和某種風氣。
這種環境、風氣随後消失了,這樣,他們的錢财收入也就停止了。
手工制作者盡可以像我上面所說的那樣花錢大手大腳,财來财去,因為他們不會輕易失去制作才能,他們也不會被助手、幫工的力氣所替代。
并且,他們的産品是大衆需求的對象,所以不愁找不到銷路。
因此,這一說法是正确的“:掌握一門手藝,就是拿到了一個金飯碗。
”各種類型的藝人和藝術家遭遇的情形卻不一樣。
正因為這樣,他們獲取的報酬是如此的優厚。
他們所掙得的金錢因此應該變成他們的本金。
但他們卻把掙來的金錢隻當作利息。
這樣,他們就走向了貧窮的結局。
相比之下,繼承了财産的人起碼立刻就正确地認識到何為本金、何為利息。
所以,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會盡力穩妥地維護自己的本金。
事實上,如果可能的話,他們至少會把利息的八分之一存起來以應付将來的需要。
因此,他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得充裕、富足。
我這裡所說的并不适用于商人,因為對商人來說金錢本身就是掙取更多金錢的手段,是他們生财的工具。
因此,盡管金錢是他們以汗水換來的,但他們仍然會試圖以最佳的方式運用這些金錢,以保存和增加其資本。
因此,這些人比起任何别的階層的人都更懂得巧妙、适宜地運用金錢。
在一般的情況下,那些經曆過匮乏和貧窮的人,比較不那麼害怕貧困,因此更加傾向于奢侈豪華。
這是比較那些隻是聽說過貧困的人而言的。
前者包括那些交上了某種好運,或者,得益于自己擁有的某一門專門的特長不論這特長是什麼從當初的貧困迅速達到了小康生活的人;後者包括出生并成長于良好家境的人。
後者更加着眼于未來,因此他們比起前者過着更加節儉的生活。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貧窮并不像我們所粗略看到的那樣糟糕。
不過在這一例子裡,真正的原因或許是那些出生于富有家庭的人把财富視為必不可少,是構成唯一可能的生活的元素,就像空氣般的不可或缺。
因此他們就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警覺地保護自己的财産。
所以他們通常都有條不紊、小心謹慎、勤儉節約。
相比之下,出生于世代貧困之家的人卻把貧窮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們所繼承得到的财富對于他們來說隻是一種多餘的東西,把财富用作享受或揮霍才夠合适!一旦把錢财耗盡,他們仍然像以前沒錢的時候那樣生活下去,并且,還免除了一樣煩惱哩!這就像莎士比亞說的那樣: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騎,就非得把馬跑死為止。
《亨利五世》當然,這種人對自己的命運和能力都抱有堅定的和過分的信心,因為這兩者都幫助他們脫離了貧困的境地。
不過,他們的信心更多地是在他們的心裡,而不是在他們的頭腦裡。
因為他們和那些出身富裕的人并不一樣,他們并沒有把貧困視為一個無底深潭。
他們認為,隻要腳踏實地用力蹬上幾腳,就能重新浮上水面。
這一人性的特征可以解釋為何出身貧窮的女子,比起為夫家帶來豐厚嫁妝的富家女,通常更加挑剔、講究和更加奢侈、揮霍,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富家出身的女子不僅僅帶來了錢财;她們比起窮家女還有着一種更為熱切的、得之于遺傳的保護财産的願望。
不過,誰要是對此持有相反的意見,那他可以在阿裡奧斯圖的第一首諷刺作品裡找到支持他的觀點的權威說法。
但約翰遜博士卻贊同我的意見:“一個習慣于處理錢财的有錢女人,會小心翼翼地花錢。
但一個在結婚以後才首次獲得支配金錢權力的女人,會在用錢的時候大膽妄為,她簡直就是大肆揮霍。
(”《約翰遜的一生》,博斯威爾着)不管怎麼樣,我都要奉勸那些娶貧窮女子為妻的人不要讓她們繼承本金,而隻是領取一份年金。
他們尤其需要注意,不要把孩子的财産交到她們的手上。
我在這裡提醒人們謹慎保存掙來的或者繼承下來的财産。
我相信這樣做并沒有用我的筆寫了些毫無價值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擁有足夠的财産,能夠享有真正的獨立自足,也就是說,可以不用操勞就能維持舒适的生活甚至隻夠維持本人而不包括他的家人就行那就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優越條件;因為這個人就能以此擺脫糾纏人生的匮乏和操勞,他也就從大衆的苦役中獲得了解而這放苦役本是凡夫俗子的天然命運。
隻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