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第二部分 我們對待自己的态度

首頁
    留意地度過我們美好的日子,隻有到了糟糕的日子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才會想念和渴望曾經有過的美好日子。

    我們臉帶愁容,許多歡樂愉快的時光未加品嘗和咀嚼就過去了,直到以後日子變得艱難和令人沮喪的時候,我們才徒勞地為逝去了的好日子而歎息。

    我們不能這樣做。

    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現在,包括最平凡無奇的、我們無動于衷地聽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發掉的日子。

    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此刻時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從此以後,它就存留在我們的記憶裡,照射出不朽之光芒。

    在将來,尤其到了糟糕惡劣的日子,我們的記憶就會拉起帷幕:此刻時光已經變成了我們内心眷戀和思念的對象。

     第六節 所有局限和節制都有助于增進我們的幸福。

    我們的視線、活動和接觸的範圍圈子越狹窄,我們就越幸福;範圍圈子越大,我們感受的焦慮或者擔憂就越多。

    因為随着這一範圍圈子的擴大,我們的願望、恐懼、擔憂也就相應增加。

    所以,甚至盲人也不是像他們先驗顯示的那樣不幸,這一點可以通過他們的那種柔和、幾乎是愉快的甯靜表情得到證明。

    同時,部分地由于這一規律的原因,我們後半生比起前半生更加凄涼痛苦。

    因為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關系和目标的範圍總是不斷伸展。

    在兒童期,我們的視野隻局限于周圍的環境和狹窄的關系。

    到了青年期,視野明顯擴大了;進入成人期以後,我們的整個生命軌迹,甚至最遙遠的聯系、别的國家和民族都被納入我們的視線之内;在老年期,人們的目光所及包括了後代一輩。

    所有局限制約甚至精神方面的都有助于增進我們的幸福。

    原因就在于意欲受到的刺激越少,我們的痛苦也就越少。

    我們知道,痛苦是肯定的,而幸福則純粹是否定的。

    限制我們的活動範圍就能夠消除刺激我們意欲的外在動機,而精神上的制約則可以消除内在的動機。

    不過,精神上的制約卻存在這一不足之處:它為人們的百無聊賴敞開了門戶,而無聊卻是人們無數痛苦的間接根源人們為了驅趕無聊,不擇手段尋求娛樂、社交、奢華、賭博、酗酒等等,這些給人們帶來的隻是各式各樣的懊喪、不幸以及金錢損失。

    “人們無事可幹的時候難以保持平靜。

    ”相比之下,盡可能的外在限制更能增進人們的幸福,這些限制甚至是幸福所必不可少的。

    關于這一點可以從這一個例子看得出來:田園詩歌這些唯一注重描繪人的幸福的詩歌主要地和一成不變地表現那些在狹窄的環境過着簡樸生活的人們。

    我們在觀看那些所謂的風俗畫時會感到某種愉悅之情,其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我們生活的關系應該盡可能的簡單,甚至單調的生活隻要這不緻于産生無聊都會有助于增進我們的幸福,因為這樣,我們就更少地感覺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覺到生活的重負重負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

    這樣,生活流淌就像一條波瀾不驚、漩渦不起的小溪。

     第七節 我們感受到歡樂還是痛苦,歸根到底取決于我們意識的内涵。

    大緻而言,純粹的思想智力活動,與實際生活相比較,能給具備這方面思想能力的人帶來更多的歡樂;實際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總是變幻不定,與此緊密相關的就是人的心旌搖動和精神折磨。

    當然,從事純粹的精神活動需要具備優異突出的精神能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忙于外在的生活會打擾我們從事的研究,奪走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甯靜和專注,同樣,持續從事精神活動會或多或少地削弱我們應付嘈雜、繁忙的現實生活的能力。

    因此,每過一段時間,當我們需要着力操持實際生活的時候,暫時完全中斷精神活動會有好處。

     第八節 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并且能從生活經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我們就必須勤于反省,經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有過的感覺和體驗;此外,還要把我們以前對事情的判斷和現在的看法,以前訂下的計劃及追求和最終得到的結果及滿足互相比較。

    這是為獲得人生經驗所做的單獨的反複溫習。

    一個人的生活經曆可被視為一本書的正文,而對生活經曆的咀嚼和認識則是對正文做出的解釋。

    如果一個人有太多的反省和認識,但生活經曆卻又很少,那就好比隻有兩行正文,但注解卻有四十行之多。

    如果一個人閱曆很廣,但卻對此甚少反省,獲得的認識又不多,這樣,就好比一種比邦迪那版叢書裡面沒有注解,正文的許多意思都不甚了了。

    畢達哥拉斯總結出來的規律與我在這裡向諸位提出的建議不謀而合:一個人在晚上睡覺前,應該詳細地逐一檢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為。

    如果一個人耽于世俗事務或者縱情于感官享受,對過去了的事情不加回想,而隻是随波逐流地生活,那麼,他對生活就欠缺清晰、周密的思考,情感就會雜亂無章,思想也雜夾着某種程度的混亂不清這些都可以從這個人說出的短小、破碎、突厄的詞句看得出來。

    外在的騷動越厲害、外在給予的印象越多,人的精神内在活動越小,那出現的這種情形就尤其明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或者當事過境遷以後,雖然這些事境當時影響過我們,但我們再也無法喚起和重溫當時被這些事境所激發的情緒和感覺;但卻可以回想起當時由這些事境所引發的意見和看法。

    後者是當時的事境的結果和表述,是測量那些事、境的尺度。

    因此,對那些值得回味時刻的記憶和記錄,應該小心保存下來。

    在這一方面我們的日記會很有幫助。

     第九節 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于我,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亞裡士多德說過的一句話值得反複回味:幸福屬于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這也是尚福的妙語所表達的同一樣思想,我把這句妙語作為警句放置這本書的開首)。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無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個原因則是社會給人所帶來的困難和不便、煩惱和危險難以勝數、無法避免。

    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

    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

    隻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