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世事越發顯得微不足道,在青年時期看來是固定不變的生活,現在看來不過是短暫現象的昙花一現,轉瞬即逝。
我們感到了生活的毫無意義。
青年期和老年期的根本區别永遠在于前者以生活為前景,而後者的前景卻是死亡;另外,青年期擁有短暫的過去和長遠的将來,但老年期卻剛好與此相反,老年期就類似于一部悲劇的第五幕:人們知道結局已經臨近,但卻不清楚這結局會是什麼。
不管怎麼樣,人老了以後,面對的隻是死亡,但在年輕的時候,前面卻是生活。
盡管如此,我們不妨問一問自己,這兩者之中,何者令人心憂?從總體看來,何為更好,生命在前,抑或生命在後?教會派已經說過“,死亡之日比誕生之日為好”,因為追求太長的壽命,無論如何都是冒失的,因為一句西班牙諺語就說過“:活得越長,經受的禍害就越多。
”具體的個人的一生并不如占星術所說的那樣已經預顯示在行星上面,但如果把人生中的各個時期與相應的一系列行星聯系起來,那人類的一生也就大概顯示在行星的上面了。
人的一生也就因此依次受着那些行星的控制。
在歲的時候,人由信使星掌管着。
像信使神那樣,人們在狹窄的圈子裡輕松、快速地轉動,被微不足道的小枝節所左右,但在機智、伶俐的信使神的指揮下,輕而易舉地學習了許多東西。
到了歲,維納斯星掌管了人生:愛情和女人完全地控制着一個人。
在歲的時候,戰神星取得了統治地位,人們這時候變得強壯、大膽、好鬥暴怒和倔強。
人到歲,四小行星接過了指揮棒,人生由此變得更加寬廣。
他變得節儉了,也就是說,為了實用目的而生活這是谷神星發揮作用的原因;他有了他的安樂窩這得之于竈神星;由于智慧女神星的作用,他知道了他需要知道的東西,而他家中的女主人妻子則作為天後星主宰着家裡。
在歲,朱庇特星登上了王位,歲的人已經比大多數的人多活了些時候,他覺得比他同時代的人擁有更多的優勢。
他充分享受着自己的力量,富于閱曆和知識,他(這視他的個性和情形而定)對于自己周圍的人們擁有權威,因此,他不再接受他人的命令。
相反,現在是由他發号施令了。
現在,他成為自己周圍的指導者和統治者是最适合不過的事情。
到了歲的人就像朱庇特天神達到了他的光輝頂點。
但随後在人生的歲,農神星來到了,伴随而至的還有鉛一樣的笨重、遲緩和堅韌。
“老人們啊,他們很多人就像已經死亡僵直、緩慢、沉重和灰白,就像鉛一樣”《羅密歐與朱麗葉》第四幕第五景最後是天王星。
這時候,就像人們所說的,人們往天上去了。
我在這裡不考慮海王星(人們由于粗心大意而不幸把它錯誤命名),因為我無法稱呼它的真正名字“厄洛斯”。
否則,我就會指出生命的終結和開始是以何種方式連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厄洛斯如何以一種秘密的方式和死亡連接起來正是由于這一結合的關系,埃及人所說的奧克斯或者阿門特斯(根據普魯塔克所言)也就不僅僅是接受者,而且還是給予者;死亡就是生命的巨大源泉。
因此一切源自奧克斯,具有生命的一切東西都經過奧克斯這一階段。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明了生命所賴以發生的神奇奧妙,那麼,一切事情也就會真相大白了。
注釋]讀者可在我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第四十一章找到我對這種情形的描述。
真正說來,人的一生既說不上漫長,也難稱得上短暫,畢竟人的生命從根本上而言隻是我們衡量其他時間長度的标準印度《吠陀》中的《奧義書》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是年。
我相信這是對的,因為我發現隻有活過了高齡的人才可安詳地死亡,亦即沒有患病、中風、抽搐,甚至有時候臉色都不曾轉白;他們通常都坐着,在用餐以後。
他們不是死去的,而隻是停止活着。
在這歲數之前,人們隻是死于疾病,因此這是過早的死亡。
《舊約》(詩篇把人的壽命定為歲,或者可高達歲。
另外,希裡多德也持同樣的看法,但是,這都是錯的,這隻不過是對日常生活經驗所作的粗糙、表面的理解的結果。
因為如果人的壽命是至歲的話,那麼,人們就在歲之間壽終而亡,但實際發生的情形卻不是這樣:達到這些年數的老人和早夭的年輕人一樣,是死于各種疾病。
因病而導緻死亡本就是不正常的事情,所以,這種死亡并不是生命自然的終結。
按照一般的規律,人隻有卒于歲之間,才是死于壽元已盡。
他們沒有疾病,沒有與死亡作一番掙紮搏鬥,也沒有呼吸所發出的呼噜聲或者抽搐。
有時候他們的臉色也不曾轉白。
這種死亡可被稱之為壽終正寝。
因此,印度的《吠陀》把人的壽命定為歲。
即水星。
譯者
即金星,維納斯為愛神。
譯者
即火星。
譯者
後來發現的六十多個小行星是我沒有興趣知道的新創造。
因此,我對待它們的态度就像哲學教授看待我的态度,我忽視它們,因為它們不适合我的目的的需要。
即木星。
譯者
即土星。
譯者即性愛之神。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