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五

首頁
    是屍陀林住止菩薩。

    翻於世間凡愚衆生不違衆聖。

    若於私座請菩薩坐。

    審如是僧心無變異乃可就坐。

    勿令前人而生悔心。

    以卑下心於己身中作旃陀羅想。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住屍陀林。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宴坐不卧。

    何等為十。

    所謂不為苦身故而坐不眠。

    不為惱心故不為眠。

    所牽故不萎身坐。

    菩薩摩诃薩凡坐不眠。

    但為滿足菩提諸行。

    為一心故。

    為向正道故。

    為坐道場故。

    為利衆生故。

    為滅一切煩惱故。

    坐而不卧。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常坐不卧。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随宜敷坐。

    何等為十。

    所謂於坐之處不過經營。

    亦不求他而為敷座。

    不作相貌令他敷座。

    所坐之處若葉若草随得而坐。

    若有地所多諸蟲蟻蚊虻蠅蚤作窟住處。

    及阇維處悉遠離之。

    若消息時右脅而卧。

    上下累腳袈裟覆身。

    正念專心作光明想。

    恒作悟想而暫眠卧。

    不取眠樂不取脅樂但調其身。

    持於四大勿令過困。

    晝夜用心趣助道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随敷而坐。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攝心與理相應。

    何者為十。

    所謂多修不淨觀。

    多修慈悲觀。

    多修十二因緣觀。

    善識污心之法。

    多修空相。

    多修無相。

    多修攝心。

    無所願求。

    恒修不息不令悔恨。

    具足戒品。

    善男子,雲何菩薩多修不淨觀。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獨居閑寂。

    不出人間隐山林中。

    一向默念其心調直。

    令身調直結跏趺坐。

    見其支節屈伸俯仰生厭離心。

    當觀身内三十六物。

    念念相次莫觀皮外。

    作如是觀乃至衆生種種飲食美味淨潔。

    若粗若好才入腹中即成不淨。

    觸於内火則便臭爛穢氣逆鼻。

    一切世間之所不耐。

    如此之身。

    一切嬰兒凡夫衆生之所戀著。

    當依聖教以善智慧如實觀之。

    是故我今不應愛此臭處之身。

    以是因緣故厭離之。

    如是菩薩多修不淨觀。

    雲何菩薩多修慈悲觀。

    菩薩摩诃薩獨居閑靜具如前說。

    依前次第而作是念。

    是諸衆生多諸瞋恚怨憾忿恨。

    造諸惡業結構怨家無緣責主。

    若於過去現在未來。

    一切瞋恚究竟滅已,我方得坐菩提道常作是甚深觀察思惟。

    真實慈悲非但口說。

    雲何菩薩多修十二因緣觀。

    菩薩摩诃薩若貪欲生若瞋恚生若愚癡生。

    作是思惟。

    是貪瞋癡藉因緣生。

    而此因緣複藉因緣。

    於是諸法因緣所生。

    無有自性悉是虛妄。

    何有智者以虛妄法因緣所生。

    於自己身而作瘡疣。

    雲何菩薩善知污心之法。

    菩薩摩诃薩觀是污法。

    若在自心若在他心不可量度。

    為滅是等因緣法故當觀察之。

    何者是耶。

    所謂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律不敬同學。

    若老若少并不恭敬。

    是名染污心法。

    唯重自身輕蔑他人。

    於諸境界馳騁散亂。

    背於涅槃著於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執著空見執著斷見。

    執常無常憎忿善人。

    親近凡愚離持戒者,近破戒衆伏事惡友。

    遠善知識诽謗諸佛甚深經典。

    於甚深法生怖畏相懈怠懶惰。

    於己身中生下劣想無有威德。

    讷於言語非處生疑。

    應疑不疑不疑而疑。

    諸蓋諸結之所纏縛。

    幻惑世人間構谄曲。

    睡眠瞪瞢唯貪利養。

    求於名聞恃於姓族。

    戀於眷屬染於邪見。

    恃怙國土戀慕群衆。

    習學咒術路伽耶陀世俗文章。

    舍離正法廢於道行。

    於不善法忽務經營。

    於功德業不勤其事。

    憎惡毀呰出家之人。

    但好歌詠歎諸女色。

    稱美少年若男若女。

    不樂寂靜於阿蘭若愁愦不樂。

    於善不善不知量度。

    於可尊重不往問訊親近供養。

    讀誦經典不知時節。

    於所行處不避譏嫌。

    於諸戒律若輕若重悉不能持。

    於諸惡法皆無怖畏。

    諸根暗鈍愚癡障重。

    心恒躁動惡業快利。

    無所忌難自恣獨步。

    橫理取法憂慮愁毒。

    於色好鬼取相評量。

    於瞋恚境不修慈悲。

    於諸貧窮不起憐愍。

    見疾病苦不生厭離。

    見死不怖住火宅中不欲出離。

    但經營身不護戒律。

    於過去中經作何事。

    於現在中正作何事。

    於未來中當何所作。

    如是境界都無思惟。

    於不思議而作思議。

    於不可量而作限量。

    所不可求而競勤求。

    於非清淨作清淨想。

    於非出離作出離想。

    於非正道作正道想。

    於所未得謂言已得。

    我正多事未得修善。

    我是凡夫那能修行諸聖道法。

    多戀俗務推斥度日。

    回避微妙功德善根。

    於大小乘不能稱歎。

    設見信樂佛正法者,而诽謗之。

    樂於鬥诤好相是非。

    粗獷惡口自大高舉。

    惡賴罵詈卒暴匆擾淩轹於他。

    說無義語喜論人過。

    所不可說而好說之。

    樂於戲論耽著嬉戲。

    如是等事名染污法。

    能染污心而善知之。

    為滅一切諸戲論故。

    多修於空而入禅定。

    以調其心如是修空。

    於此境界随心著處。

    當尋是處求其體性遂無所有。

    無所有故通達於空。

    所緣之境及能緣心并須觀察。

    作觀察已,心境二法悉無所有而通達空。

    通達空故為修無相。

    而攝其心入於禅定。

    一切相貌顯現相似。

    善觀察之則見非相。

    既了非相不得己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