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衆生行大悲故。
以勝志樂發菩提心。
雲何名為以勝志樂發菩提心。
應作是說。
若有已發菩提心者,乃至微惡終更不作。
何所不作。
謂貪瞋癡。
及以在家威儀調戲悉皆遠離。
若出家已,不複悕望名利恭敬。
安住出家所修行法。
雲何出家所修行法。
謂如實悟入一切諸法。
雲何所悟一切諸法。
謂蘊界處有為無為。
雲何悟入。
謂觀察五蘊寂滅如幻空無所有。
如是悟時不見悟入。
無覺無思。
一切分别悉皆寂滅。
若於諸蘊如是悟入。
即為悟入一切諸法。
是名出家所修行法。
菩薩如是修此行時。
亦不舍離一切衆生。
何以故?是菩薩如自所觀為衆生說。
而亦不著法及衆生。
善男子,是為菩薩成就一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令佛刹具足圓滿。
說此法時。
摧過咎菩薩得無生忍。
歡喜踴躍。
上昇虛空。
高七多羅樹。
於彼衆中。
二千衆生發菩提心。
一萬四千諸天及人。
遠塵離垢。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於是世尊熙怡微笑。
從其面門放種種色光。
照無量世界。
照已還來。
繞佛三匝。
而從頂入。
是時阿難即從座起。
整理衣服。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於世尊前。
而說頌曰:
自在力導師,到諸法彼岸。
一切智人尊,何緣現微笑。
善逝十力尊,能為諸利益。
三世悉明達,何緣現微笑。
了衆生心行,上中下差别。
知諸想無礙,願佛為宣說。
億那由諸天,鹹來頂禮佛。
願發微妙音,充濟諸渴仰。
勝定到彼岸,智慧亦複然。
遠離於錯謬,何緣現微笑。
百千諸天衆,為法故來集。
無量諸比丘,合掌皆願聞。
奏種種音樂,供養於如來。
善哉佛世尊,願決衆疑惑。
佛告阿難。
汝今見此摧過咎菩薩昇虛空不。
阿難白言:唯然已見。
佛言:善男子,此摧過咎卻後過於六萬二千阿僧祇劫。
於此世界。
當得成佛。
号寂靜調伏音聲。
劫名離熱惱。
彼佛刹土功德莊嚴。
及以聲聞菩薩之衆。
亦如不動如來妙喜世界。
等無差别。
是時世尊,與諸比丘到阿阇世王宮已,各随次第。
敷座而坐。
時王即以種種飲食。
手自斟酌。
供養世尊及比丘僧。
悉令充足。
複以上妙衣服。
奉獻如來。
即於佛前。
踞卑床座。
而白佛言:世尊,忿恨瞋惱從何而生。
愚癡無智由何而滅。
佛告大王。
忿恨瞋惱我我所生。
若不能知功德過失及我我所。
名為無智。
若如實知彼我我所。
此即非智非非智也。
大王當知。
一切諸行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若無來去則無生滅。
若無生滅。
彼智無智亦複皆無。
何以故?無有少法而能了知生與非生。
若離能知。
是為知也。
時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希有如來應正等覺如是善說。
我今甯可聞法中夭。
不願徒生壽命相續。
爾時世尊,為阿阇世勸發開曉令歡喜已,從座而去。
詣耆阇崛山。
洗足已敷座而坐。
入于三昧。
是時如來為法施故。
於晡時間。
從三昧起。
諸大菩薩及聲聞衆皆從定出。
於是文殊師利與四萬二千趣菩薩乘諸天子俱。
彌勒菩薩與五千菩薩衆俱。
勇猛雷音菩薩與五百菩薩衆俱。
如是一切菩薩及諸聲聞并阿阇世王。
各将眷屬前後圍繞。
詣如來所。
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
時王舍城。
複有無量百千衆生。
皆共往詣耆阇崛山。
到如來所。
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
於是舍利弗。
承佛威神。
從座而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如來。
前已於王舍城廛肆之内。
為摧過咎。
略說菩薩摩诃薩功德莊嚴清淨佛刹。
善哉世尊,唯願廣說。
如諸菩薩行不退轉菩提之行。
息諸煩惱。
嚴淨佛刹。
圓滿大願。
具足修行諸波羅蜜。
遠離聲聞辟支佛地。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降伏衆魔制諸外道。
具一切智轉妙法輪。
如是菩薩。
乃至未得一切種智。
而能決定利益安樂無量衆生。
世尊,今此會中為求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法已,歡喜修行。
于時世尊,作是思惟。
今我所說非但為此現前會衆。
是故宜應示現神變。
作是念已,放百千億妙色光明。
一一光明普照十方百千億土。
彼諸佛土所有日月天龍摩尼電火光明映蔽不現。
而彼一切大小圍山須彌山王。
及馀諸山叢林樹木。
為佛光明之所鑒徹。
無能現影。
是時如來複現威德謦欬之聲。
其聲遍聞十方世界。
爾時東方去此八十四恒河沙等佛刹。
有世界名普光明。
彼現有佛号集吉祥王。
而彼佛刹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唯是菩薩充滿其土。
一一菩薩。
各有百億不退菩薩。
而為眷屬。
時彼衆中有一菩薩。
名曰法上。
以何義故。
名為法上。
謂彼菩薩於衆會前聞說法已,上昇虛空。
高七多羅樹。
自隐其身。
說菩薩藏法門。
名陀羅尼金剛句。
時彼會衆鹹作念言:一切諸法但有其聲。
何以故?即如法上菩薩。
不見身相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