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不舍。
是名正勤。
複次諸天子。
應觀四念處。
所謂無身住處。
無受住處。
無心住處。
無法住處。
無住處無建立處。
是名念處。
複次應觀四如意足。
一者身心不懈樂修善法故。
二者為成就一切衆生發起精進斷貪欲故。
三者一切法不可得而證諸佛法故。
四者心如幻化法無所依超過一切取著故。
複次應觀五根。
一者信根。
決定安住於諸法中為上首故。
二者精進根。
遍修諸行成就佛身故。
三者念根。
具足諸法心善調柔無忘失故。
四者定根。
遠離攀緣不随昏睡故。
五者慧根。
決斷諸法正觀現前不随他故。
何謂諸力。
所謂安住如是諸法性中。
一切煩惱無能沮壞。
是名為力。
住是力故便得勝法。
如實了知非異非如。
說名覺分。
若於諸法随順覺了。
由是道故。
次第修行通達秘密。
於法不動。
說名聖道。
是故諸天子。
應如是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
出過諸行無複障礙。
智慧熾然究竟寂靜。
雲何名為究竟寂靜。
謂諸法無起亦無所荊無所盡故則無所作。
無所作故。
亦非無作無受無受者無施設。
是名究竟寂靜。
說此法時。
一萬二千天子。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善德天子白文殊師利言:菩薩雲何修習於道。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諸菩薩不舍生死。
而令衆生入於涅槃。
不舍愛齲而拔出衆生令立聖道。
是名菩薩修習於道。
複次天子。
修習道者,善巧安住清淨性空。
何以故?菩薩以寂靜心。
見一切法自性清淨。
為諸衆生樂著諸見。
安住随眠無方便者,演說諸法自性空義。
所以者何。
是諸衆生。
於自性空中而生見故。
是菩薩以無相無願無所作。
一切法自性不生。
為諸凡夫久習煩惱生滅見者,於此無生令得信樂。
而於生滅亦無所動。
天子。
是名菩薩修習於道。
複次天子。
應見菩薩去來之道。
諸天子言: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去來之道。
文殊師利言:天子。
菩薩證菩提而去。
如應說法而來。
得諸禅解脫而去。
現生欲界中來。
入於聖道故去。
大悲成熟衆生故來。
得無生法忍而去。
忍受衆生故來。
於一切法出離故去。
拔出衆生故來。
誓願堅固而去。
誓願無自性而來。
三解脫門而去。
故受生而來。
菩提道場故去。
為安立衆生於菩提故來。
天子。
是名諸菩薩去來之道。
說此菩薩道時。
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德天子白文殊師利言:我等曾聞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
為在何處。
何等如來於中說法。
文殊師利言:天子。
彼一切功德光明世界。
在於上方。
過十二恒河沙佛刹。
普賢如來於中說法。
諸天子言:我等願欲見彼世界及彼如來。
爾時文殊師利。
即入光明莊嚴三昧。
以三昧力放大光明。
過十二恒河沙佛刹。
遍照一切功德光明世界。
時彼菩薩問。
此光明從何所來。
彼佛告言:善男子,下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刹有世界名娑婆彼土有佛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在世說法。
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
入光明莊嚴三昧。
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佛刹。
是其光明來照此會。
彼諸菩薩。
即白普賢如來。
我等願見釋迦牟尼世尊及文殊師利菩薩。
時普賢如來放大光明。
照十二恒河沙佛刹。
至娑婆世界。
令彼菩薩分明見此菩薩衆會。
時彼世尊告諸菩薩。
誰能往彼娑婆世界。
爾時持法炬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往彼娑婆世界。
佛言:今正是時,爾時持法炬菩薩與十億諸菩薩俱。
於彼國沒。
現兜率陀天。
放大光明遍照世界。
時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諸天子等。
及諸聲聞菩薩大衆。
得未曾有。
作如是言:此諸菩薩。
遊戲神通甚為希有。
爾時衆會因此光明。
見一切功德光明世界。
及見普賢如來國界莊嚴。
於一劫中說不能荊當此文殊師利現神變時。
七那由他諸天子等。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持法炬菩薩白文殊師利言:可共禮觐釋迦如來。
時文殊師利。
於彼天子應可度者皆悉度已,與持法炬諸菩薩衆。
及大聲聞天龍夜叉乾闼婆等。
往詣佛所。
到已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爾時持法炬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如來問訊。
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
爾時世尊告彼諸菩薩言:善男子,此文殊師利。
及持法炬正士。
神通變化智慧光明。
成熟衆生奉事諸佛。
一切菩薩。
不能知其智慧方便深入邊際。
汝善男子,應當學此文殊師利。
及持法炬正士并諸菩薩。
所有神通辯才智慧。
奉事諸佛成熟衆生。
此諸正士無數劫來。
從一佛刹至一佛刹。
常作佛事。
若諸衆生入此正士境界。
當來不複堕於魔界。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
汝善持此法門。
不斷三寶種故。
爾時持法炬菩薩摩诃薩。
從此會起。
與其眷屬還本佛刹。
佛說此經已,善德天子長老阿難。
一切世間天龍乾闼婆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