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門》一卷。
(今有。
)
《了本生死》者,四谛四信之玄薮也。
為《注》一卷。
(今有。
)
《密迹金剛經》,《持心梵天經》。
右二經者,護公所出也。
多有隐義,為作《甄解》一卷。
《賢劫八萬四千度無極》者,大乘之妙目也。
為《解》一卷。
《人本欲生經》者,九止八脫之妙要也。
為《注撮解》一卷。
(今有。
)《安般守意》,多念之要藥也。
為《解》一卷。
(今有。
)
《陰持入》者,世高所出殘經也。
淵流美妙,至道直迳也。
為《注》二卷。
(今有。
)《大道地》者,修行抄也,外國所抄,為《注》一卷。
衆經衆行或有未曾共知者,安集之為《十法句義》一卷,《連雜解》共卷。
《義指》者,外國沙門于此土所傳義也。
雲“諸部訓異,欲廣來學視聽”也。
增之為《注》一卷。
《九十八結》者,《阿毗昙》之要義,為《解》一卷,《連約通解》共卷。
又為《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諸天混然淆雜》,安為《錄》一卷。
(今有。
)
此土人經,出不一時,自孝靈光和已來,迄今晉康甯二年,近二百載。
值殘出殘,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難卒綜理,為之《錄》一卷。
(今有。
)《答法汰難》二卷
《答法将難》一卷《西域志》一卷
凡二十七卷。
其《諸天錄》、《經錄》及《答法汰難》至《西域志》,雖非注經,今依安舊錄,附之于末。
僧法尼所誦出經入疑錄。
《寶頂經》一卷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歲。
《淨土經》七卷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歲。
《正頂經》一卷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歲。
《法華經》一卷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歲。
《藥草經》一卷永元二年出,時年十歲。
《太子經》一卷永元二年出,時年十歲。
《伽耶波經》一卷永元二年出,時年十歲。
《波羅柰經》二卷中興元年出,時年十二。
《優婁頻經》一卷中興元年出,時年十二。
《益意經》二卷天監元年出,時年十三。
(智遠承旨。
)《般若得經》一卷天監元年出,時年十三。
(智遠承旨。
)《華嚴璎珞經》一卷天監元年出,時年十三。
(智遠承旨。
)
《喻陀衛經》一卷天監四年台内華光殿出,時年十六。
《阿那含經》二卷天監四年出,時年十六。
《妙音師子吼經》三卷天監四年出,時年十六。
(借張家。
)
《出乘師子吼經》一卷天監三年出,時年十五。
《勝鬘經》一卷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歲。
《優昙經》一卷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歲。
《妙莊嚴經》四卷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歲。
《維摩經》一卷(江家出。
)《序七世經》一卷右二十一種經,凡三十五卷。
經如前件。
齊末太學博士江泌處女尼子所出。
初尼子年在龆龀,有時閉目靜坐,誦出此經。
或說上天,或稱神授,發言通利,有如宿習。
令人寫出,俄而還止,經曆旬朔,續複如前。
京都道俗鹹傳其異。
今上敕見,面問所以,其依事奉答,不異常人。
然笃信正法,少修梵行,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許。
後遂出家,名僧法,住青園寺。
佑既收集正典,檢括異聞,事接耳目,就求省視。
其家秘隐,不以見示,唯得《妙音師子吼經》三卷,以備疑經之錄。
此尼以天監四年三月亡。
有好事者得其文疏,前後所出經二十馀卷。
厥舅孫質以為真經,行疏勸化,收拾傳寫。
既染毫牍,必存于世。
昔漢建安末,濟陰丁氏之妻忽如中疾,便能胡語,又求紙筆,自為胡書。
複有西域胡人見其此書,雲是經莂,推尋往古,不無此事。
但義非金口,又無師譯,取舍兼懷,故附之疑例。
《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一卷(二十馀紙。
)
右一部。
梁天監九年,郢州頭陀道人妙光,戒歲七臘,矯以勝相,諸尼妪人,佥稱聖道。
彼州僧正議欲驅擯,遂下都,住普弘寺,造作此經。
又寫在屏風,紅紗映覆,香花供養,雲集四部,嚫供煙塞。
事源顯發,敕付建康辯核疑狀。
雲抄略諸經,多有私意妄造,借書人路琰屬辭潤色。
獄牒:“妙光巧詐,事應斬刑,路琰同謀,十歲讁戍。
”即以其年四月二十一日,敕僧正慧超,令喚京師能講大法師、宿德如僧佑、昙準等二十人,共至建康前辯妙光事。
超即奉旨,與昙準、僧佑、法寵、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雲等二十人于縣辯問。
妙光伏罪,事事如牒。
衆僧詳議,依律擯治。
天恩免死,恐于偏地複為惑亂,長系東冶。
即收拾此經,得二十馀要及屏風于縣燒除。
然猶有零散,恐亂後生,故複略記。
(薩婆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