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八

首頁
    淵緻既宣,而出其《釋論》。

    渭濱流祇洹之化,西明啟如來之心,逍遙集德義之僧,京城溢道詠之音。

    末法中興,将始于此乎。

     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誠,屬當譯任。

    執筆之際。

    三惟亡師“五失”及“三不易”之誨,則憂懼交懷,惕焉若厲。

    雖複履薄臨深,未足喻也。

    幸冀宗匠通鑒,文雖左右,而旨不違中,遂謹受案譯,敢當此任。

    以弘始五年,歲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于京城之北逍遙園中出此經。

    法師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音,交辯文旨。

    秦王躬覽舊經,驗其得失,谘其通途,坦其宗緻。

    與諸宿舊義業沙門釋慧恭、僧?僧遷、寶度、慧精、法欽、道流、僧睿、道恢、道标、道恒、道悰等五百馀人,詳其義旨,審其文中,然後書之。

    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荊校正檢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訖。

    文雖粗定,以《釋論》檢之,猶多不荊是以随出其論,随而正之。

    《釋論》既訖,爾乃文定。

    定之未已,已有寫而傳者;又有以意增損,私以《般若波羅蜜》為題者。

    緻使文言舛錯,前後不同。

    良由後生虛己懷薄,信我情笃故也。

    胡本唯《序品》、《阿鞞跋緻品》、《魔事品》有名,馀者直第其品數而已。

    法師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

    其事數之名與書不同者,皆是法師以義正之者也。

    如“陰入持”等,名與義乖,故随義改之。

    “陰”為“衆”,“入”為“處”,“持”為“性”,“解脫”為“背舍”,“除人”為“勝處”,“意止”為“念處”,“意斷”為“正勤”,“覺意”為“菩提”,“直行”為“聖道”。

    諸如此比,改之甚衆。

    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謬者,定之以字義。

    不可變者,即而書之。

    是以異名斌然,胡音殆半。

    斯實匠者之公謹,筆受之重慎也。

    幸冀遵實崇本之賢,推而體之,不以文樸見咎,煩異見情也。

     ○注解大品序第三△大梁皇帝 機事未形,六畫得其悔吝;玄象既運,九章測其盈虛。

    斯則鬼神不能隐其情狀,陰陽不能遁其變通。

    至如摩诃般若波羅蜜者,洞達無底,虛豁無邊,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不可以數術求,不可以意識知。

    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辯所能論。

    此乃菩薩之正行,道場之直路,還源之真法,出要之上首。

    本來不然,畢竟空寂。

    寄大不能顯其博,名慧不難庶其用,假度不能機其通,借岸不能窮其實。

    若談一相,事絕百非,補處默然,等覺息行。

    始迺可謂無德而稱,以無名相作名相說。

    導涉求之意,開新發之眼,故有般若之字,彼岸之号。

     頃者學徒罕有尊重,或時聞聽不得經味。

    帝釋誠言,信而有徵。

    此實賢衆之百慮,菩薩之魔事。

    故唱喻高和喻寡,知愈希道愈貴,緻使正經沉匮于世。

    實由虛己情少,懷疑者多。

    虛己少則是我之見深,懷疑多則橫構之慮繁。

    然則雖繁慮紛纭,不出四種:一謂此經非是究竟,多引《涅槃》以為碩訣;二謂此經未是會三,鹹通《法華》以為盛難;三謂此經三乘通教,所說《般若》即聲聞法;四謂此經是階級行,于漸教中第二時說。

    舊義如斯,迺無是非。

    較略四意,粗言所懷。

    《涅槃》是顯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

    顯果則以常住佛性為本,明因則以無生中道為宗。

    以世谛言說,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義谛言說,豈可複得談其優劣。

    《法華》會三以歸一,則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萬善為乘體。

    《般若》即三而不三,則三遣而一亡,然無法之可得,故以無生為乘體。

    無生絕于戲論,竟何三之可會?所謂百花異色,共成一陰;萬法殊相,同入般若。

    言三乘通教,多執二文,今複開五意,以增所疑:一、聲聞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二、三乘學道,宜聞《般若》;三、三乘同學《般若》,俱成菩提;四、三乘欲住欲證,不離是忍;五、羅漢、辟支,從般若生。

    于此五義,不善分别,堅着三乘,教同一門。

    遂令朱紫共色,珉玉等價。

    若明察此說,深求經旨,連環既解,弄丸自息。

    謂第二時,是亦不然。

    人心不同,皆如其面,根性差别,複過于此,非可局以一教,限以五時。

    般若無生,非去來相,豈可以數量拘,甯可以次第求?始于道樹,終于雙林,初中後時,常說智慧,複何可得名為漸教?《釋論》言:“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說,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戲笑,漸漸必當作佛。

    又聞《阿鞞跋緻品》中有退不退,又複聞聲聞人皆當作佛,是故今問為畢定為不畢定?”以此而言,去之彌遠。

     夫學出離,非求語言,應定觀道,以正宗緻。

    三乘不分,依何義說?相與無相,有如水火,二性相違,豈得共貫?雖一切聖人以無為法,三乘入空,其行各異。

    聲聞以壞緣觀觀生滅空,緣覺以因緣觀觀法性空,菩薩以無生觀觀畢竟空。

    此則淄渑殊味,泾渭分流,非可以口勝,非可以力争。

    欲及弱喪,去斯何适?值大寶而不取,遇深經而不求,亦何異窮子反走于宅中,獨姥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