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心簡勝,博涉内外,理思兼通。
少好大道,長而彌笃,雖複形羁時務,而法言不辍,每撫茲文,所慨良多。
以弘始六年,歲次壽星,集理味沙門,與什考校正本,陶練覆疏,務存論旨。
使質而不野,簡而必詣,宗緻劃爾,無間然矣。
論凡二十口,品各有五偈,後十品其人以為無益此土,故阙而不傳。
冀明識君子,詳而覽焉。
○十二門論序第四△僧睿法師
《十二門論》者,蓋是實相之折中,道場之要軌也。
十二者,總衆枝之大數也;門者,開通無滞之稱也;論之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
若一理之不盡,則衆異紛然,有惑趣之乖;一源之不窮,則衆塗扶疏,有殊緻之迹。
殊緻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憂也。
是以龍樹菩薩開出者之由路,作十二門以正之。
正之以十二,則有無兼暢,事無不荊事盡于有無,則忘功于造化;理極于虛位,則喪我于二際。
然則喪我在乎落筌,筌忘存乎遺寄,筌我兼忘,始可以幾乎實矣。
幾乎實矣,則虛實兩冥,得失無際。
冥而無際,則能忘造次于兩玄,泯颠沛于一緻,整歸駕于道場,畢趣心于佛地。
恢恢焉,真可謂運虛刃于無間,奏希聲于宇内,濟溺喪于玄津,出有無于域外者矣。
遇哉,後之學者,夷路既坦,幽塗既開,真得振和鸾于北溟,馳白占以南迥,悟大覺于夢境,即百化以安歸。
夫如是者,焉複知曜靈之方盛,玄陸之未晞也哉!睿以鄙倍之淺識,猶敢明識虛關,希懷宗極,庶日用之有宜,冀歲計之能殖,況才之美者乎?不勝景仰之至。
敢以鈍辭短思,序而申之,并目品義,題之于首。
豈其能益也,庶以此心,開疾進之路耳。
羅什法師以秦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之。
○成實論記第五△出論後記
大秦弘始十三年,歲次豕韋,九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出此論,至來年九月十五日訖。
外國法師拘摩羅耆婆手執胡本,口自傳譯,昙晷筆受。
○略成實論記第六△新撰
《成實論》十六卷,羅什法師于長安出之,昙晷筆受,昙影正寫。
影欲使文玄,後自轉為五翻,馀悉依舊本。
齊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集京師碩學名僧五百馀人,請定林僧柔法師、謝寺慧次法師于普弘寺疊講,欲使研核幽微,學通疑執。
即座仍請佑及安樂智稱法師,更集尼衆二部名德七百馀人,續講《十誦律》,志令四衆淨業還白。
公每以大乘經淵深,漏道之津涯,正法之樞紐。
而近世陵廢,莫或敦修,棄本逐末,喪功繁論。
故即于律座,令柔次等諸論師抄比《成實》,簡繁存要,略為九卷,使辭約理舉,易以研尋。
八年正月二十三日解座,設三業三品,别施獎有功勸不及,上者得三十馀件,中者得二十許種,下者數物而已。
即寫《略論》百部流通,教使周颙作論序,今錄之于後。
○抄成實論序第七△周颙作
尋夫數論之為作也,雖制興于晚集,非出于一音,然其所以開家命部,莫不各有弘統。
皆足以該領名數,隆贊方等,契闊顯益,不可訾言。
至如《成實論》者,總三乘之秘數,窮心色之微闡。
摽因位果,解惑相馳,凡聖心樞,罔不畢見乎其中矣。
又其設書之本,位論為家,抑揚含吐,鹹有憲章,則優柔闚探,動開獎利。
自《發聚》之初首,至《道聚》之末章,其中二百二品,鱗彩相綜,莫不言出于奧典,義溺于邪門。
故必曠引條繩,碎陳規墨,料同洗異,峻植明塗,裨濟之功,實此為着者也。
既宣效于正經,無染乎異學,雖則近派小流,實乃有變方教。
是以今之學衆,皆雲志存大典,而發迹之日,無不寄濟此塗,乘津骛水,本期長路。
其書言精理贍,思味易耽,頃遂赴蹈争流,重研相蹑。
又卷廣義繁,緻功難盡,故敻往不旋,終妨正務。
頃《泥浞、《法華》雖或時講,《維摩》、《勝鬘》頗參馀席,至于《大品》精義,師匠蓋疏,《十追淵弘,世學将殄。
皆由寝處于論家,求均于弱喪,是使大典榛蕪,義種行辍,興言怅悼,側寐忘安。
《成實》既有功于正篆,事不可阙,學者又遂流于所赴,此患宜裁。
今欲内全《成實》之功,外蠲學士之慮,故铨引論才,備詳切緩。
刊文在約,降為九卷。
删賒采要,取效本根,則方等之助無虧,學者之煩半遺。
得使功歸至典,其道彌傳,《波若》諸經,無墜于地矣。
業在心源,庶無裁削之累,令典故全,豈有妨于好學。
相得意于道心,可不謀而随喜也!
○诃梨跋摩傳第八△江陵玄暢作
餘尋诃梨跋摩述論明經,樞機義奧,後進所馳。
荊州暢公制傳,頗徵事迹。
故複兼錄,附之序末。
雖于類為乖,而顯證是同焉。
诃梨跋摩者,宋稱師子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