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别,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
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
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内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别。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
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于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别。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
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
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識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内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
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将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見同行,在别法中,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
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
一時作禮,皆歡喜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