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師名了元。
字覺老。
生饒州浮梁林氏。
世業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歲。
琅琅誦論語.諸家詩。
五歲誦三千首。
既長從師授五經。
略通大義去。
讀首楞嚴經。
于竹林寺。
愛之盡捐舊學。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禮寶積寺沙門日用。
試法華。
受具足戒。
遊廬山。
谒開先暹道者。
暹自負其号。
海上橫行。
俯視後進。
元與問答捷給。
暹大稱賞。
以為真英靈衲子也。
時年十九。
已而又谒圓通讷禅師。
讷驚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後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琏。
方應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職。
江州承天法席虛。
讷又以元當遷。
郡将見而少之。
讷曰。
元齒少而德壯。
雖萬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說法。
為開先之嗣。
時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鬥方。
廬山之開先歸宗。
丹陽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雲居。
凡四十年之間。
德化缁白。
名聞幼稚。
缙紳之賢者。
多與之遊。
蘇東坡谪黃州。
廬山對岸。
元居歸宗。
酬酢妙句。
與煙雲争麗。
及其在金山。
則東坡得釋還吳中。
次丹陽。
以書抵元曰。
不必出山。
當學趙州上等接人。
元得書徑來。
東坡迎笑問之。
元以偈為獻(或作戲)曰。
趙州當日少謙光。
不出三門見趙王。
争似金山無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東坡撫掌稱善。
東坡嘗訪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與洞山真淨文禅師。
聖壽聰禅師。
連床夜語三鼓矣。
真淨忽驚覺曰。
偶夢吾等谒五祖戒禅師。
不思而夢。
何祥耶。
子由撼聰公。
聰曰。
吾方夢見戒禅師。
于是起。
品坐笑曰。
夢乃有同者乎。
俄報東坡已至奉新。
子由攜兩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頃東坡至。
理夢事問。
戒公生何所。
曰陝右。
東坡曰。
轼十餘歲時。
時夢身是僧。
往來陝西。
又問。
戒狀奚若。
曰。
戒失一目。
東坡曰。
先妣方娠。
夢僧至門。
瘠而眇。
又問戒終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東坡時年四十九。
後與真淨書。
其略曰。
戒和尚不識人嫌。
強顔複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雲法器)。
願痛加磨勵。
使還舊觀。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贈之。
而東坡酬以玉帶。
有偈曰。
病骨難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
奪得雲山舊衲衣。
又曰。
此帶閱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尤相稱。
乞與佯狂老萬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東坡又作詩曰。
我欲乘飛車。
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
弱水三萬裡。
不如金山去。
清風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雲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
誰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
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
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雲。
隻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
請學長不死。
太子少保張公方平安道。
為滁州日。
遊琅玡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