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勸(下)
勸求功名者(以下言求福不宜殺生)
海内操觚之士,夙而興,夜而寐,繼晷焚膏者,曰為求功名也。
父诏子,師勉弟,惟日不足者,曰為求功名也。
然而少年之士,每有早掇巍科;博古之儒,往往懷才不售。
非榮枯得失,操之者天耶。
既操之天,則合天而天佑之,違天而天棄之,必然之理也。
戒殺一端,文人每視為緩圖,以為此特佛氏之教耳。
噫!豈佛氏好生,吾儒獨好殺乎?昔程明道,主上元縣簿,見鄉多膠竿以取鳥者,命盡折其竿,然後下令禁止(出《宋史》)。
而呂原明,得程氏正傳,然累世奉佛,戒殺放生。
為郡守時,署中多蓄筍幹、鳆魚幹,以代水陸生命(見《聖學宗傳》)。
彼誠見好生惡死,天心所在,不可違耳!人能以天地之心為心,則福祿随之矣。
嗜蛤不第(見《龍舒淨土文》)
宋初,鎮江邵彪,夢至冥府。
主者問曰:‘汝知未及第之故否?’對雲‘不知’,遂引彪去,見一镬煮蛤蜊,俱呼彪名。
彪懼,合掌念阿彌陀佛,蛤變黃雀飛去。
彪遂戒殺,仕至安撫使。
[按]科名之事,雖錫自天曹,若有冤對相阻,鬼神亦不能禁之。
欲向青雲路,安可不慮及乎此?
帝君示夢(見《護生編》)
明末,蜀士劉道貞,客至,将割一雞,忽不見。
客坐良久。
欲殺一鴨,忽又不見。
索之,見同匿暗處。
鴨以首推雞出,雞亦如之,相持甚力而無聲。
劉悟,作《戒殺文》勸世。
辛酉七月,其友夢至文昌殿,帝君揭一紙示之,曰:‘此劉生《戒殺文》也,今科中矣。
’寤而語劉,劉不信。
榜發,果符其言。
[按]禽獸與人,形體雖異,知覺實同。
觀彼被執之時,驚走哀鳴,逾垣登屋,與人類當王難被擒之時,父母傍徨莫措,妻孥攀援無從,異乎不異?觀彼臨刑之際,割一雞,則衆雞驚啼,屠一豕,則群豕不食,與人類當劫掠屠城之際,見父母血肉淋漓,妻孥節節支解,異乎不異?觀彼宰割之候,或五髒已刳,而口猶吐氣,或咽喉既斷,而眼未朦胧,與人類當臨欲命終之候,痛苦欠伸,點頭熟視,異乎不異?即雞鴨之私相推诿,世人當痛心而镂骨矣!
救物同登(見《廣慈編》)
會稽陶石梁,與張芝亭過大善寺,放鳝魚數萬。
其秋,陶夢神雲:‘汝未該中,緣放生,得早一科。
’榜發而驗。
因曰:‘事賴芝亭贊成,奈何功獨歸吾?’數日,南京錄至,張亦中式。
[按]迩來惡俗,有應鄉會試者,親友必合赀祈禱,所殺無算。
名為保福,實為造罪,高明者其痛絕之。
勸求子者
富家無子,揮金納妾者有之,重價市藥者有之。
然求之愈切,得之愈艱。
何哉?蓋三界中定業,苟非大善,不能挽回。
古來無子之人,往往因一念覺悟,勇猛修德,因而連生貴子者,指不勝屈也。
求之不得其道,而徒怨天尤人,緻慨宗祧之失守,亦惑之甚矣!
放生得子(見《廣仁錄》)
元朝一富商求子,聞太嶽真人召仙判事有驗,因往叩之。
判雲:‘汝前生殺業多,使物類不能保有子孫,故得斯報。
今放滿八百萬生靈,方可贖罪。
若誤傷一蟲,須放百靈以準之。
挽回造化,是為第一。
’商即立誓戒殺,捐資放生。
未幾,得一子,以孝廉出仕焉。
[按]《華嚴經》雲:‘殺業之報,能令衆生堕于三途。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
’富商殺業甚多,而報不過無子者,想既受三途之正報,而後受無子之餘報,未可知也。
否則,或宿世福力尚厚,先受無子之華報(*附屬于正報的善惡報應),而後受三途之果報,亦未可知也。
今能贖前過惡,回心向善,自應免禍獲福矣。
悔過延嗣(見《感應篇圖說》)
杭州吳恒初,好食牛肉,連喪子女。
适一子患痘,醫禱莫效。
吳忽夢至陰司,有訴吳殺牛者,争辯良苦。
主者喚群牛嗅吳周身,牛竟無言。
吳自供食牛不殺牛,且誓永不複食。
主者谕牛而遣之,吳遂得釋。
出見一閣,閣上有人呼己。
吳仰視之,忽擲一物,曰‘還卻汝!’視之,乃其子也,遂覺。
子尋愈。
[按]食其肉而至連喪子女,則殺其身者可知。
戒牛育子(見《護生錄》)
京師翟節,五十無子,繪大士像,懇禱特至。
妻方娠,夢白衣婦抱送一兒,妻方欲抱,牛橫隔之,不可得。
既生子,彌月不育。
又禱如初。
或告曰:‘子酷嗜牛肉,豈謂是與?’節悚然,合門戒牛。
未幾,複夢婦人送子,抱而得之。
後果生子成人。
[按]所謂現婦女身,而為說法也。
嗜鼈速斃(袁午葵述)
明末,杭州有潘德齋者,老而乏嗣。
偶見一書雲:‘食鼈者有子。
’乃買而畜之,且飼以小鳝,烹割無虛日。
如是年餘,遍體皆生腫毒。
毒有數口,宛如甲魚之嘴,其痛入骨。
未幾死,竟無後。
[按]邪見之人,一時害人以言,百世害人以書,正謂此也。
是故著書立說,雖善人君子,猶不可不慎,況其他乎?(附儒言以辟佛法,傳醫方而殺生命,更有刻佛書、善書,而不具正知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