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逃矣,己罪獨不可逃乎?因不可逃而殺之,與彼同受不可逃之罪矣。
獨不思物類前生,亦執不可逃之見,以緻今日不可逃也。
奈何處可逃之地,不思早自逃乎?
[問]世間物命,類多欠債相償,殺之何罪?[答]物命償債,理所固然,但有對受殺果,不對受殺果之分耳。
對受殺果者,前世彼曾殺我,今怨對相逢,理當酬我也。
不對受殺果者,前世他人曾被其殺。
今業報雖至,不當酬我也。
世人一宴之時,牲肴數品,一盤之肉,細命百千,安得盡取對受者而殺之?故知取償于宿世者,千中希(*同‘稀’)得一二,而借債于來生者,比比皆然也。
言念及此,良可畏矣。
[問]不對受者殺之,固當有報。
若對受者,一往一來,殺報已盡,庸(*難道)何傷哉?[答]子不見市人相毆乎?此以杖來,彼以杖往,兩拳疊下如雨。
曾見一往一來之後,各各束手平心乎?菩薩于未來世因緣,洞若觀火,所以遇怨仇而不報也。
[問]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有何證驗,而忍作此想?[答]六道衆生,無量劫來,輪回不已。
若以一劫論,其數無量,安見目前一切,與吾無關耶?汝作是想,猶且不忍。
倘不知而殺,或見殺不救,獨何忍乎?所謂不能三年之喪,而缌、小功之察矣(*缌:細的麻布;缌麻,古代喪服之一。
小功:古代喪服之一,用較粗的熟布織成)。
[問]宿世六親既多,則堕于異類者亦多,但既為六親,定然與吾有緣,縱堕異類,未必死于吾手。
[答]爾亦知六親亦從怨對中來乎?吾蒙其惠者,彼酬吾債也;彼蒙吾惠者,吾酬彼債也。
縱或至親骨肉,得從善緣相聚,又因愛之過深,未免責望過切;責望不已,繼以憤怒;憤怒不已,兩生嫌隙。
第一世少有嫌隙,即種第二世仇怨之本;第二世既成仇怨,即種第三世相食相誅之本。
而其間強淩弱、大吞小,無所不至。
須知仇怨之根,皆從親起。
人若無親,即無怨;無怨,亦無親。
怨親者,對待之勢,輪回之本。
如來教人怨親平等,其旨微,其利溥矣。
[問]見人殺生,雖發救度之願,而力不從心,奈何?[答]默持一切神咒,或稱佛菩薩名号,或代其發忏悔心、出世心,則被殺之物,自然受益。
釋賓燕違俗之疑(凡四辨)
[問]親朋在座,蔬食不可成歡;勝友談心,嘉肴方足明禮。
為物類而廢宴享,非通論也。
[答]其人而為善士,則必喜我戒殺,必不疾我之慢。
其人而疾我之慢,則必口腹之小人。
慢之亦無不可。
冒重罪而奉他人之口,吾弗為之也!
[問]嘉賓燕會,大禮所關,肴核簡略,其如禮教何?[答]禮與其奢也,甯儉。
食前方丈,仁人之所不為也。
人而不仁,如禮何?
[問]燕會競為奢靡,目下已成風尚,縱欲挽回,孤立無助,奈何?[答]既不能挽回風化,獨不可自善其身乎?舉世皆濁,吾獨清;衆人皆醉,吾獨醒,方稱勇毅丈夫。
若随俗遷流,以順為正,則妾婦之道耳。
[問]賓至特殺,固當戒矣。
倘親朋猝至,不及取辦于市廛,若何?[答]‘既持殺戒,則肅賓(*款待賓客)之物,自當早為儲蓄。
客至而憂失禮,皆平日輕視物命所緻耳。
願雲禅師偈雲:‘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
’宴客者,宜書之座右。
釋葷血禱神之疑(凡六辨)
[問]禱神者,或求生子、延壽,或求功名财貨,舍牷(*純色的牛)牲,無以明敬,若何?[答]天地神明,好生惡殺。
使物類無子以求子,減壽以求壽,喪命以求名利,無論天理不容,自心亦不忍矣。
求子得子,後自不絕也;求壽得壽,命自不盡也;求名利得名利,運自當亨也。
不甯惟是,甚有本宜得子,反因殺生而絕後,未可知也;本當延壽,反因殺生而減算,未可知也;本有名利,反因殺生而折福,未可知也。
未也,此猶現生業報也。
至輪轉三途,疊相酬報,更無窮期也。
徇一時世俗之情,受萬劫難償之苦,其此之謂欤?
[問]假使父母有疾,醫藥既無片效,又不問蔔求神,将束手待其斃耶?[答]大限既盡,天地且莫奈之何,何況鬼神?殺生拜祭,徒增業障耳。
若愛親出于迫切,生死不能了然,則用蔬肴酌獻可也。
聽小人邪說,必欲用葷,不可也。
[問]凡持齋者,祭可用素,若出自食肉之家,慢神甚矣。
[答]鵲獨吞一腐鼠,鳳凰決不起而奪之。
[問]血食鬼神(*血食:古時殺牲取血,用來祭祀,因此得名),後堕地獄,信有之乎?[答]豈惟鬼神,縱生非想非非想天,福盡還受其報。
昔摩耶夫人問地藏菩薩言:‘雲何名為無間地獄?’菩薩答言:‘不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