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道:「原來八部經書的套子,跟八旗的顔色是一樣的,我可從來沒見過。
」
韋小寶尋思:「我手裡已有了六部,那麼還缺兩部。
這八部經書之中,到底有什麼古怪,姑姑一定知道,得想法子套問出來。
」他假作癡呆,道:「原來你太師父他老人家也誠心拜菩薩。
宮裏的佛經,那自然是特别貴重,說不定是用金子水來寫的。
」陶紅英道:「那倒不是。
好侄兒,我今天給你說,你可說什麼也不能洩漏出去。
你發一個誓來。
」韋小寶發誓賭咒,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今天說過,明天就忘了,何況八部經書他已得其六,怎肯将其中秘密輕易告人?忙道:「皇天後土,弟子韋小寶若将四十二章經中的秘密洩漏了出去,天打雷劈,千刀萬剮,死得比太後那個男扮女裝時王八蛋師兄還要慘過十倍。
」
陶紅英一笑,道:「這個誓倒是很新鮮古怪。
我跟你說,滿洲鞑子進關之時,并沒想到竟能得到大明江山。
滿洲人很少,兵也不多,他們隻盼能長遠占住關外之地,便心滿意足了,所以進關之後,八旗兵一見金銀财寶,放手便搶。
這些财寶,他們都運到了關外,收藏起來。
當時執掌大權的是順洽皇帝的叔父攝政王。
但是滿洲八旗,每一旗都各有勢力。
當時八旗旗主會議,将收藏财物的秘密所在,繪成地圖,由八旗旗主各執一幅………」
韋小寶站起身來,大聲道:「啊,我明白了!」大車一動,他又坐倒,道:「這八幅地圖,便藏在那八部四十二章經之中。
」陶紅英道:「好像也并非就是如此,到底真相如何,隻有當時這八旗旗主才明白,别說我們漢人中無人知曉,連滿洲的王公大臣,恐怕也極少知道。
我師父說,滿洲人藏寶的那座山,是他們龍脈的所在。
鞑子所以能占我大明江山,登基為皇,全仗這座山的龍脈。
」
韋小寶問道:「什麼龍脈?」陶紅英道:「那是一個風水極好的地方,滿洲鞑子的祖先葬在那山裏,子孫大發,來到中國做了皇帝。
我師父說,咱們若是找到那座寶山,将龍脈截斷,再挖了墳,那麼滿洲鞑子非但做不成皇帝,還得盡數死在關内。
這座寶山如此要緊,所以我太師父和師父花盡心血,要找到山脈的所在。
這個人秘密,便藏在那八部四十二章經之中。
」韋小寶道:「他們滿洲人的事,姑姑你太師父又怎會知道?」陶紅英道:「這件事說來話長。
我太師父原是錦州的漢人女子,給鞑子擄了去。
那鞑子是鑲藍旗的旗主。
我太師父說,鞑子進關之後,見到我國地方這樣大,人這樣多,又是歡喜,又是害怕,八旗的旗主接連會議多日,在會中口角争吵,拿不定主意。
」
韋小寶道:「争吵什麽?」陶紅英道:「有的旗主想占了整個中國。
有的旗主卻說,漢人這樣多,若是造起反來,一百個漢人打一個旗人,旗人那裏還有性命?不如大大的搶掠一番,退回關外,穩妥得多。
最後還是攝政王拿了主意,他說一面搶掠,将金銀寶貨運到關外收藏,一面在中國做皇帝,如果漢人起來造反,形勢危急,旗人便退出山海關。
」韋小寶道:「原來當時滿清鞑子對我們漢人實在也很是害怕。
」
陶紅英道:「怎麼不怕?他們現在也怕,隻不過我們不齊心而己。
好侄兒,鞑子皇帝很喜歡你,如果你能探到那八部經書的所在,咱們把經書盜了出來,去破了鞑子的龍脈,那些金銀财寶,便可作為義軍的軍費。
咱們隻要一起兵。
清兵便會吓得逃出關去。
」
韋小寶對於破龍脈、起義兵時事并不怎麽熱心,但想那座寶山之中藏有無數金銀财寶,不由得怦然動心,問道:「姑姑,這寶山的秘密當真是在那八部經書之中?」陶紅英道:「我太師父對我師父說,那鑲藍旗旗主在攝政王王府中議事數日之後,捧回來一個包裹,很鄭重的收藏了起來。
有一天那旗主喝醉了,向他小福晉說,他死後要将這部經書傳給小福晉的兒子,不傳給大福晉的兒子。
小福晉很不高興,說一部佛經有什麼希罕。
那旗主說這是咱們八旗的命根子,比什麽都要緊,約略說起這部佛經的來曆,太師父在窗外聽到了,才明白其中道理。
那時候太師父的武功已經很好,我師父也已跟她老人家學藝多年,太師父便派我師父混到宮裏來做宮女。
師父進宮不久,發覺宮禁森嚴,一個宮女決不能胡亂行走,連皇帝的面也見不着一次,要盜經書是千難萬萬難。
她跟我很說得來,又聽我說起大明長公主的事,心懷舊主,便收了我做弟子。
」
韋小寶道:「怪不得太後千方百計要弄經書到手。
她是滿洲人,自不會去破龍脈,想來是要得寶山中那些金銀财寶了。
不過她既是太後,要什麼有什麼,又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