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本”原文中可見端倪。
雲長為何拍馬舞刀夾攻呂布,他見到什麼了?關張是結義的生死兄弟,形影不離,彼此之間的武力是極其熟悉的,以關羽自傲的個性尚且對乃弟的武力頗為佩服(見後文:吾弟張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将之頭,如探囊取物耳),關羽本身亦是武學大行家,因此他一定是看出了張飛不敵呂布,或者說飛敗相漸露,以此甘冒“打群架”的非議(反正此時的身份隻是一區區馬弓手)上前助攻。
其二張飛的武力相對于呂布的上下限。
先解釋兩個觀點:為何關羽見張、呂酣鬥五十合便拔刀相助,而劉備待二人酣戰百餘合方鳴金收兵?關羽的武力及武藝見識絕對高于劉備是不争的事實,因此關羽在五十餘合便可看出張飛行将不敵,而劉備在百餘合才發現張飛處在下風,好在反應夠快,“急”鳴金收兵,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張、呂首次酣鬥時,張飛雖有“初生牛犢不懼虎之勇”,耐何呂布挾“猛虎下山風卷殘雲”之勢(連勝四将);而張、呂二次酣鬥時,張飛“我奪你馬便惱,你奪我哥哥徐州便不說了!”這一席話說得呂布心中有愧,閉口無言,在氣焰上此消彼長,以此張飛能夠與呂布鬥至百餘合。
另一個觀點是:為何在第十六回小沛交兵不再度上演三英戰呢?虎牢關前有八路諸侯壓陣,腰杆硬底氣足,而小沛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如果再度群毆,對方也會一擁而上,是非常危險的,所以說可一而不可二也。
總結一下:張飛的武力相對于呂布的下限至少可确定為五十餘合,至于上限嘛,在下以為以張飛悍不畏死(不會心怯)的個性,身強力壯(不會力怯)的素質,可以延長至一百五十餘合左右。
最後讓俺們回到獨戰三英上來:“三匹馬丁字兒厮殺。
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
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裡也來助戰。
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厮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
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
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
”這一段文字所蘊涵的信息可以解讀為:張飛、關羽雙戰(一把三國中最長的兵器、一把三國中最重的兵器)呂布三十合已搶到了上風,“戰不倒”說明呂布已處于守勢,即使不用玄德助戰(幫倒忙),勝呂布也隻是時間問題;呂布不愧為三國武力第一将,在面對巨大壓力之時、在生死存亡之際、在百忙之中,能夠準确的判斷出薄弱環節,看着玄德面上那虛刺的一戟助他毫發無傷的逃出了生天!三英戰呂布看似成就了劉關張,實則呂布雖敗尤榮,正是:獨戰劉關張,千古美名揚!
3、力敵六将。
人常說四面八方,當指的是: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這八個方位,曹營典韋、許楮、夏侯惇、夏侯淵、樂進、李典六員大将圍攻呂布,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全方位對呂布形成了包圍圈,而且這六人都非庸手,尤以典韋、許楮為代表極其兇悍,可就是這樣的豪華陣容,呂布依然可以全身而退!與前面三英合圍一樣,翻遍整部三國,“享受”這樣高手圍攻“待遇”的隻飛将一人而已,這充分說明了呂布武力的高強程度,有道是:好漢難敵四手,惡虎架不住群狼。
呂布再次雖敗尤榮!
敵六将這一段見于書中的第十二回,也就是說發生在三英戰呂布之後,三英戰時曹操也在現場,整個過程曆曆在目,作為三國亂世的骁雄軍閥,曹操也是有幾分武力見識的,是以有“呂布非一人可勝”的言論。
這裡作兩個解釋說明,其一呂布、許褚鬥了二十合,曹操派上援手,是否說明許褚二十合不敵呂布呢?以許褚之能(與典韋數時辰戰平,與馬超三戰230合平手),當與張飛的差距極其微小,取張飛對呂布的下限五十餘合是沒有問題的。
二十合便增派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