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敦(公元157—220.6),字元讓,為曹操家鄉沛國谯人。
曹操父曹嵩為夏侯敦叔父,過繼中常侍曹騰為養子,故夏侯敦與曹操實為堂兄弟。
曹操起兵,以夏侯敦為心腹,這是必然之理。
夏侯敦确實也死心塌地追随曹操,在曹操創業過程中起了中堅作用。
《夏侯敦傳》見《三國志》卷九
事功
曹操的父親曹嵩為大宦官中常侍曹騰的養子,後官至太尉。
曹嵩原出夏侯氏,為劉邦重臣夏侯嬰之後裔。
夏侯氏家為當時著名的豪強大族,曹操起兵之初以夏侯氏(曹氏)部曲為基本力量。
他們隻聽命于操而不忠于漢室。
又因族大人衆,其中不乏英才,故曹操對他們特别重用。
并有意識以之掌軍,從而形成以曹操為首的曹氏、夏侯氏聯盟的軍事集團。
其重要人物有夏侯敦、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
他們多擔任重要的方面統帥或掌宿衛,如夏侯敦先後鎮許都、淮南,夏侯淵則長期鎮關中,曹仁鎮荊州,曹休、曹真等典領重兵。
夏侯敦為此集團中地位僅次于曹操的重要人物,他為曹魏的興起兒立下汗馬功勞,起了重大作用。
夏侯敦十四歲才開始”就師學”。
他性格剛烈,卻十分尊師。
一次,有人侮辱其師,夏侯敦即将此人殺死,故年青時已“以烈氣聞鄉裡”。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在陳留糾合宗族部曲起兵讨伐董卓。
夏侯敦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即參加隊伍,為裨将,從征伐。
曹操時号奮武将軍,而以敦為司馬。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曹操、夏侯敦、衛茲、曹洪等率軍欲西據成臯,在荥陽汴水被董卓将徐榮擊潰,損失慘重,兵員銳減。
夏侯敦、曹操東至揚州兒募兵數千,軍方複振。
此後,曹操先後擊黑山起義軍、南匈奴軍及青州黃巾軍,夏侯敦均作為主要将領參加戰争,并立下戰功。
曹操取得兖州後,以夏侯敦為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鎮守兖州的重鎮濮陽。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率大軍征讨徐州牧陶謙,不料,陳宮、張邈、許汜、王楷等起兵反叛曹操,東迎呂布入主兖州。
時曹操家眷留在鄄城,故呂布首先攻鄄。
鄄城兵力薄弱,而“督将大吏”又多與張邈、陳宮通謀,欲叛,在這一緊急情況下,留守鄄城的荀彧、程昱急召夏侯敦援鄄。
夏侯敦率兵馳至,擊敗呂布,入鄄後,當天夜裡又殺掉謀叛者數十人,“衆乃定”。
但呂布卻乘虛攻入濮陽,取得敦軍辎重。
當時兖州各郡縣均叛,隻有鄄城及範、東阿三城為曹操堅守。
曹操回師後,借憑三城為基地,方奪回兖州。
在關系曹操存亡的鄄城保衛戰中,夏侯敦立下首功。
此後曹操與呂布展開了争奪兖州、徐州的長期戰争,在作戰中,夏侯敦為流矢所中,至盲左目。
此期間,夏侯敦先後擔任陳留太守、濟陰太守,并因功加封建武将軍、高安鄉侯。
夏侯敦為武将,長年征戰,但兼任地方官時卻能關心人民疾苦,重視發展農業,難能可貴。
在陳留太守任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