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是針對漢室而言的。
假如說漢室存在他,就當管仲來幫助割據的齊桓公那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來關崇王室,保持漢朝;假如說,漢朝滅亡了,他就當樂毅,幫助一個當時的州牧。
管仲是一個政治家,樂毅是一個軍事方面的人才。
并不是出奇制勝的這種才能,而是治軍嚴整,非常穩重的。
在當時蜀國是一個弱國的形勢之下,要幸險僥倖,實在是個危險的事。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陳壽的評價是正确的:長于治戎,并不在于應變。
二、有關《隆中對》問題
當時的形勢就是這樣,當時劉備去訪問他,“谘臣以當世之事”,就是問他當時的形勢,當時的形勢擺在那裡的,曹操已經占領了北方,是不可與争的,兵多勢重;孫吳據有江東,已曆三世,也是不可與争的,隻可為援而不可為敵。
就是說,供給劉備可以回旋的餘地隻有荊州和益州,此外沒有地方,當時的形勢是擺在那裡的,就是這樣一個形勢的,并不是諸葛亮由于他的什麼能耐做到的情形,而事實上也隻能如此,劉備能夠占據的地方隻有荊、益兩州,此外,還有什麼地方呢?諸葛亮作這樣一個對策,後來是這樣的發展,當時的形勢本來就是如此。
但是,把《隆中對》作為諸葛亮的文章,這其實是不對的,這是陳壽的文章,是劉備問諸葛亮,諸葛亮回答,怎麼說是他寫的文章呢?而且,這裡邊《隆中對》,當時劉備去訪問他,不曉得誰跟他去的,是否當時也有人作了記錄呢?這是我很可疑的,也許是後來史臣,而當時蜀國是沒有史臣的,據說是如此。
三、有關孟獲問題
孟獲後來在蜀漢充當了禦史中丞,當了朝丞。
看來孟獲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他是有文化的,所以他當禦史中丞,是文官。
四、對諸葛亮評價極高的原因
在明朝以後,跟《三國演義》有關,在此以前,諸葛亮就是符衆生的。
從三國時期開始人們都是對他贊賞的,他能抗禦曹魏這樣的大國,他的治蜀得到人民的愛戴,“勞而不怨”。
從宋代以後,不僅從宋代以後,從東晉以後,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正統的問題。
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他就是把蜀漢作為正統。
既然把蜀漢作為正統,那當然諸葛亮功勞就非常之大,他是維護了漢朝,一直到後來,司馬光作《資治通鑒》還是以蜀漢為正統。
五、諸葛亮的經濟措施
經濟方面措施不多。
當時諸葛亮有一句話,就是“民貧國虛,唯仰錦耳。
”可見得巴蜀還是比較窮的,他靠錦官城在那裡織錦外銷,錦遠銷到曹魏,遠銷到吳國,這是他的财政方面一個很大的收益。
提倡手工業,另外他也興修水利,此外措施沒有。
六、有關諸葛亮“北伐”問題
有人說(北伐)是以攻為守,他要守巴蜀,先進攻漢中,以攻為守。
有人這樣将,這樣講其實我看也不見得正确。
因為諸葛亮出兵之前,曹魏并沒有進攻蜀漢的意圖,曹魏當時主要是對付吳,而不是對蜀,他的重兵當時都在淮南。
他要對付孫吳。
所以當秭歸戰後,劉備病死,這時曹丕沒有乘機攻蜀,相反地去準備進攻吳國。
他們始終把吳國作為大敵。
所以當諸葛亮大軍南征時,曹魏沒有乘這個時候去進攻。
等到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三郡響應,這時候曹魏大為震動,料想不到小小的蜀漢竟敢出兵,他自己并沒有取蜀之意。
說他以攻為守,應該先有曹魏取蜀之心,如是他揉取主動。
但是曹魏并沒有攻蜀的意圖。
他要逐步進攻,要興複漢室,還于舊都,但他絕不輕舉妄動,他還是步步為營,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就這樣。
(黃惠賢、餘鵬飛整理記錄,未經本人審閱,小标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