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的最後之戰——東吳滅亡記

首頁
    公元279年冬,東吳朝廷收到一個非常糟糕的消息:北方的晉國正向自己大舉進攻。

     此時距離孫策渡江立國已經有八十四年了。

    這八十四年裡,東吳和北方的敵人不知打了多少次仗。

    這些仗裡最出名的自然就是赤壁之戰了。

    那次會戰發生在208年,當時,曹操帶着二十多萬軍隊自荊州的江陵(今湖北江陵)順流而下,想要一舉鏟除東吳小朝廷。

    沒想到東吳雖然隻有幾萬軍隊,卻超水平發揮,一把火把曹丞相的船燒個精光。

    這個結果是很讓人吃驚的,簡直就象中國足球隊忽然踢翻了巴西隊,大家都有點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

    曹丞相此次東下本來心情很好,拿着個大鐵槊在船頭又蹦又唱,還寫信給孫權,說這次是打獵來了,卻沒想到這些南蠻子都是會放火的壞種。

    赤壁之戰一下子奠定了南北割據的局面,使帝國的統一推遲了七十多年。

     此後的東吳和北方的戰争基本發生在淮河至長江一帶,雙方反複争奪邊境的幾座城池,拿壕溝圍,拿水淹,搞破壞,搞反間,互相使了各種各樣傷陰骘的壞點子,後來慢慢地東吳還是吃了虧,邊境防線慢慢地退縮到了長江一帶。

     從曆史上看,如果南方政權不能将疆界推到淮河一線,而是困守長江,它的處境就很危險。

    這時它隻有一道防線,如果北方軍隊突破長江,它就隻能束手待斃了。

    要是它能夠在淮河一帶建立有效的防線,處境就要安全多了。

    北方政權要化很大代價突破第一道防線,再穿越水道縱橫的淮南,這個過程要消耗北方軍隊很大的力量,有時候弄不好還要集體拉肚子。

    等他們趕到第二道防線——長江的時候,就已經不大中用了。

    而且要他們在穿越千裡火線之後,再就地籌辦船隻渡江,也不大容易。

    這時候,北方軍隊往往就隻能眺望一下長江美景,天氣好的時候也許還可以看看對岸的江南小妞,然後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防線的後撤使東吳的首都建業(今南京)暴露在敵人面前,但除此之外,還有更糟糕的事情。

    東吳以長江為自己的生命線,而長江的上遊此時也落入晉國手中。

    長江一線基本可以劃成三大段:上遊是益州(今四川),中遊是荊州(今湖北湖南和江西),下遊是由揚州(今江浙)。

    上遊和中遊之間天然防線大緻在三峽到夷陵(今湖北宜昌東)一帶。

    長江中上遊也發生過大戰。

    東吳和四川的蜀漢本來是共抗曹操的階級兄弟,後來卻因為争奪荊州翻了臉。

    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奸詐之徒劉備帶兵四萬多人來讨,卻在夷陵又被縱火慣犯東吳燒了個灰頭土臉。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是東吳曆史上最大的兩次勝仗,兩次勝仗都以放火開始。

    我有理由相信孫權是火德星君轉世。

    夷陵之戰的結果是東吳占據了整個荊州,蜀國被局限在四川境内。

    此次戰争之後,東吳和蜀漢又都認清了形勢,恢複了階級友誼。

    四十多年内,兩國沒有發生大的戰争。

    東吳的上遊邊界一直平安無事。

     但在十六年前,階級鬥争出現了新動向。

    魏國十八萬軍隊,兵分兩路,用閃電速度撲滅蜀國。

    從此,魏國就占據了長江上遊,可以沿長江順流而下,以水路進攻荊州。

    同時,魏國一直占有襄陽。

    襄陽城是後來郭靖郭大俠壯烈犧牲的地方,地點之重要性可想而知。

    襄陽城距離荊州首府江陵不遠,軍隊可以沿漢水直逼江陵。

     東吳的中心就是荊揚二州,而此時,敵人已經從西、北兩面對它形成了包圍之勢。

    北軍已經将戰線推進到長江一線,東吳的三個中心城市——建業、武昌(不是在現在的武漢,而是在湖北鄂城附近)、江陵都暴露在敵人面前。

    而在西面,長江上遊又已經被敵人控制,一旦防線被突破,敵人便可順流而下。

    用列甯同志的話來說,東吳已經被階級敵人扼住了喉嚨。

     此時與赤壁之戰時相比,政治形勢也大大不同了。

    赤壁之戰的三位主人公——曹操、劉備、孫權當然早已仙逝。

    劉備的兒子阿鬥提前下了崗,貓在洛陽稱稱心心地喝酒聽歌。

    曹操的後代們也都集體下崗,政權被司馬家族奪取。

    隻有孫權後代們還堅守崗位,團結在以孫皓同志為核心的四代領導人周圍,繼續領導江南人民戰天鬥地。

     孫權當了五十多年的東吳大掌櫃,六十七歲時駕崩,九歲的小兒子接班沒接明白,當了六年的小皇上就給人廢黜了。

    孫權的另一個兒子孫休接着又幹了六年。

    等他死了,當時的丞相和左将軍聽人說孫休的侄子,也就是下面要提到的孫皓同志,非常果斷,是個明白人,就和皇後合計了一下,把孫皓接來當了一把手。

    對于這三個人來說,他們自己做出的這個決策是要命的。

    不出一年,兩位大人還有這位前皇後先後被孫皓果斷殺死。

     孫皓的父親是廢太子,後來被逼死。

    孫皓雖然僥幸保全性命,卻也一直被朝廷嚴加防範,天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這種悲慘的經曆也許培養了孫皓那種殘忍猜忌的性格。

    在三國時代的君主裡,孫皓并不是最昏庸的一個,但肯定是最殘暴的一個。

     他最喜歡的兩項活動是酗酒和殺人,而且經常混在一塊幹。

    孫氏家族似乎有酗酒的傳統,孫權就很喜歡喝酒,喝醉了也瞎胡鬧。

    有一次,孫權招待大家喝酒,自己喝高了,依然意猶未盡,端個酒杯到各桌敬酒。

    大臣虞翻也有點惡心人,孫權敬到他跟前,他就拿腔做調,裝出喝得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