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郭嘉傳

首頁
    一、奔袁投曹 郭嘉(170一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郭嘉生活的東漢末年,天下動蕩不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黑暗腐敗。

    公元184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此後,東漢王朝雖竭盡全力鎮壓了農民起義,它自身卻也名存實亡了。

    很快,地方豪強、州牧郡守競相起兵,軍閥混戰和割據的鬧劇便上演了。

     郭嘉自幼身懷大志,見識深遠。

    漢末天下亂象已萌,他便長期閉門苦讀,終于掌握了廣博的政治、軍事和曆史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見解。

    20歲左右時,正是東漢末天下大亂開始之時,他仍隐匿名迹,尚未顯露鋒芒。

    但暗中,他平時不與俗人應酬往來,卻很注意結交英雄豪傑,以待風雲變幻。

    所以,當時一般人都還不知道他的才能,隻有那些和他相識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

     公元189年,首都洛陽又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變。

    大将軍何進,以輔政的身份,準備殺盡亂政的宦官。

    不料,密謀洩露宦官搶先動手,何進反而被殺一随之。

    并州牧董卓帶兵進京,專制朝政,脅迫大臣。

    又毒殺太後,擅自廢立。

    第_二年,關東州牧、郡守紛紛起兵,公推袁結為盟主,以讨伐董卓。

     大約正是在這個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傑出才能,實現胸中的偉大抱負,郭嘉決定走出家門、投向紛紛攘攘的大千世界。

    尋覓明主建功立業。

    時逢董卓作亂,郭嘉更是躍躍欲試.準備充分利用這個時機、大顯身手。

     當關東軍興起的時候,盟主袁紹的聲勢頗為浩大_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袁紹本人也懷有逐鹿問鼎的野心,故起兵後曾問部下:“即袁氏乎?助董氏乎?”在關東軍的攻擊下,董卓決意遷都長安。

    洛陽一帶的幾百萬人口、被強令遷徙,結果步騎驅喀,更相蹈籍,饑餓寇掠,積屍盈路。

    宮廟官府和居家,悉遭火焚,200裡内無複子遺。

     關東豪強興兵,打着為國除奸的旗号。

    董卓西遷後,關東軍卻不見西進勤工的舉動,反而互相攻擊、殺掠。

    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和呂布合謀除掉。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攻入長安,大戰三輔,殺王允及長安百姓萬餘人。

    呂布敗退出關,郭、李二人後來也為下屬所殺。

    涼州軍閥勢力基本滅亡。

     不幾年,群雄割據的局面很快形成。

    就中以袁紹、曹操、公孫瓒、劉表、劉璋、袁術、孫策等人的勢力為大。

    這樣,要一展才智,郭嘉便隻能在這些人中擇主而事。

     《三國演義》描寫郭嘉的出場亮相,是在第十回。

    話說曹操正在大力求賢,荀彧向曹操推薦了程昱。

    “程昱謂荀彧日:‘某孤陋寡聞,不足當公之薦。

    公之鄉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當今賢士,何不羅而緻之?’或猛省日:‘吾幾忘卻!’遂啟操征聘郭嘉到衮州,其論天下之事。

    ”實際上,這一段描寫并不盡符合史實。

     在關東軍離散之後,袁紹首先奪取了冀州,并在各地網羅賢才。

    郭嘉聽說袁紹能夠禮賢下士,再則袁氏當時聲勢位赫,盛名一時;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鴻圖。

    然而,袁紹本人外寬而内忌,好賢而不能用。

    因此,郭嘉并未受到袁紹的重用。

    外表的強大和喧嚣的聲勢,沒能掩蓋得了袁紹内在緻命的弱點。

    當時,郭嘉的兩位同鄉辛評、郭圖也在袁紹處效力。

    郭嘉對他們說:“智謀之士首要在于審擇明主,隻有那樣,才能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

    如今,袁公隻想學周公的禮賢下士,卻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

    他隻是招攬人才,卻不予以重視;臨事又好謀而不能決斷。

    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難,建立霸王之業,實在是難啊!”于是,他毅然離開了袁紹,去另尋明主。

     處于其時,像郭嘉這樣的一介書生、文人謀士,雖有超人的才能,卻沒有尺土寸兵,隻能投靠有政治地位和軍事實力的人物,才能使其才華得以施展出來。

    這正如藤蔓不能直立,隻有攀援大樹才能升高一樣。

    也有人把知識分子比作為毛,而毛隻有附着于一張皮上。

    封建割據時代的皮,雖然有仁義道德等辨别好壞的标準,但這個标準彈性大大,又往往經過了一番粉飾裝扮。

    有識之士,追随哪個集團?跟定什麼人物?選擇哪一張皮?很多情況下往往由不得自己,而要靠命運的安排。

     但“往往”卻不等同絕對! 除了命運之外,就要看個人的努力了。

    因此,聰明的謀士要善于選擇輔佐對象,所謂“良禽擇木而栖”,這是他成功的首要條件。

    郭嘉曾說過:“夫智者審于量主。

    ”若主人是愚鈍懦弱之輩、不堪造就之才,如後主劉禅之類人物,那麼,即使輔佐他的人才智過人也無濟于事,甚至還會因主人的失敗而招緻殺身之禍。

    如陳官之佐目布、田豐之随袁紹,僅是如此。

    隻有輔佐的對象英武有為,謀上的才幹得以發揮,才能建功立業。

    如後來周瑜之佐孫權,諸葛亮之輔劉備,都在曆史上傳為佳話。

    和郭嘉同郡的郭圖,就因一味追随袁紹、袁譚父子,後因兵敗被殺。

    類似的例子,在曆史上可謂不可勝舉,這既是士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不幸。

    而作為謀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準确地判定、袁紹不過是徒有虛名,難當國家興亡之重任,其失敗的命運難以避免,因而就絕不能選擇他作為自己的事業之“主”。

     當郭嘉離開袁紹的時候,正在發展勢力的曹操卻有人才不足之感。

    此前,颍川著名謀士戲志才在曹操帳下效力,非常受器重。

    不幸,戲志才早卒。

    曹操給高參荀或寫信說:“自從戲志才去世後,幾天可與之謀大事之人。

    汝、穎一帶向來多出奇士,請問誰可繼任戲志才之職?”荀彧便介紹推薦了郭嘉。

    曹操立刻召見,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十分投機。

    言談中,曹操覺察這個青年人具有卓越的見識和才能,不禁高興地贊歎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 會見完畢後,郭嘉也慶幸得退雄才大略的明主,出來便喜不自勝地說:“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二人志投意合,相見恨晚。

    曹操當即任命29歲的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