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郭嘉傳

首頁
    動。

    夏侯惇、張遼入禀日:如不下遼東,可回許都。

    ——恐劉表生心。

    ’操日。

    ‘待二袁首級至,即便回兵。

    ’衆昏暗笑。

    忽報遼東公孫康造人送袁熙、袁尚首級至,衆皆大驚。

    使者呈上書信,操大笑日:‘不出奉孝之料!”……衆官問日。

    ‘何為不出奉孝之所料?’操逐出郭嘉書以示之。

    書略日: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孫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

    若以兵擊之,必并力迎放,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

    衆皆踴躍稱善、”小說并稱其時郭嘉已亡,故留遺書給曹操,是為“郭嘉遺計定遼東”。

    當然,這是小說作者的設計,正史并未明言這是郭嘉的計策。

    不過,一則此遺書的計策與前述郭嘉定計讓袁尚、袁譚互相攻殺如出一轍;二則後來曹操向漢獻帝上表稱:“……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枭袁尚……兇逆克殓,勳實由熹。

    ”因此,說這是郭嘉的遺計,也許也有可能。

     總之,在此戰中,郭嘉自始至終出奇謀立大功,為曹操在北方的一絕起着巨大作用。

     七、英年早逝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67117]郭嘉之十勝十敗說[/url] 在遠征馬桓的進軍途中,郭嘉已不服水土,卧病車上。

    等到他跟随曹操出征歸來後,又因操勞過度,病情加重。

    曹操一再派從人詢問病情,關懷備至。

    不料,如此才華橫溢,風華正茂的謀士,竟在建安十二年(207)底,一病不起,與世長辭了。

     郭嘉死時,年僅38歲,恰逢英年有為之時,實在令人痛惜!他去世後,曹操親自前往吊喪,内心深為惋惜,悲痛不已,“上為朝廷掉借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

    ”忍不住發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悲歎。

    這也難怪,此時恰逢曹操北征烏桓勝利返回,躊躇滿志,正欲揮兵南下,一舉統一中國之時,他正非常需要像郭嘉這樣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智囊謀臣。

    而郭嘉在此時竟離他而去,這對曹操的雄心偉業不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恰在郭嘉去世不久,曹操失去有力輔佐,遭遇了平生最大的政治失敗和軍事失敗——赤壁之戰。

    無怪曹操哀歎說:“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死後,曹操沉痛地對荀攸等人說:“諸君的年齡都和我差不多,唯獨郭奉孝最小。

    戰亂平定之後,我準備把身後的事業托付給他,不料他卻在中年夭折,豈非命中注定的嗎?”在寫給荀彧的書信中,曹操又追念郭嘉說:“郭奉孝年不滿40,相與周旋11年,艱難險阻,大家都同甘共苦。

    因他智慮變遠,通達事理,欲托之以後事,豈料先我而去,情何以堪?奉孝是最了解我的人,天下真正相知的人本不多,因此更加痛惜。

    可是,這又有什麼辦法呢!”曹操不止一次地表示,欲将自己身後大事托交給郭嘉,可見他對郭嘉的重視和信賴。

    曹操又向漢獻帝上書,請求給郭嘉追增封賞。

    表文說:“已故軍祭酒招陽亭侯郭嘉,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

    每逢讨論大事,衆說紛經,他能一針見血,一語定音,處理恰當,動無遺策。

    自在軍旅之間,随我一起東征西讨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斬袁譚,平定河北,踰越險塞,掃蕩馬丸,震威遼東,鏟平袁尚,其功高蓋世。

    正當要彰顯其勳之時,他卻不幸早亡。

    追念郭嘉之功勳,實在令人不可忘懷。

    應該增加其封邑,加上過去所封共1000戶,以表彰死者,鼓勵後人。

    ”對郭嘉的忠誠與才幹進行了熱情的贊揚,對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

    漢獻帝閱過表文後,追話郭嘉為貞侯。

     在曹操的智囊團中,郭嘉是一位年輕而又活躍的人物。

    曹操說他“體通性達”。

    可謂知人。

    郭嘉的确性格開朗,豪放,甚至不拘小節。

    陳群就曾多次向曹操訴說郭嘉“不治行檢”,但郭嘉卻不為所動,“意自若”,曹操因此而更加看重他。

    郭嘉才華橫溢,鋒芒外露,又不拘小節,按理來說,應該會招人忌怨。

    但事實卻相反!這主要是因為他很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與同僚能和睦相處,榮辱與共。

    尤其是同主帥曹操的關系,相當融洽,達到了“行同騎乘,坐共幄席”的程度,被曹操視為最能交心的知己。

    與曹操這樣廣有權謀的人物共事,時刻存在着危險,“伴君如伴虎”并非虛言,很多名臣謀士被曹操處死。

    而郭嘉同曹操的關系之所以能幾乎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一方面大概是郭嘉對于曹氏大業的重要性所決定;另一方面也是他通達圓和,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結果,這也是他作為傑出的謀略家所具有的另外一個側面。

    曹操最念念不忘的是郭嘉的忠誠和才幹。

    自從棄袁投曹以來,郭嘉一直對曹氏集團忠心耿耿,有目共睹。

    因此,曹操一直對他的忠賢、忠良銘記在心,說他為人“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

    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而郭嘉的智謀、才能,也令曹操非常欣賞。

    曹操稱郭嘉“動無遺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辄成之。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又說郭嘉“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于人”。

    能令曹操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贊歎不絕,便可見郭嘉智謀實在卓絕不凡。

    郭嘉的忠與能,不但令曹操欽服,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嘉為曹操運籌帷幄11載,為曹氏集團發展壯大及統一北方的大業建立了傑出的功業,相應地也就為曆史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郭嘉年輕有為,不但具有擇去就之明智,而且可以縱覽天下形勢,知己知彼,有預見事态發展之神機。

    他不僅善于利用矛盾,“指揮”敵人,胸有奇謀妙策,而且高屋建領,目光深遠,具有高超的戰略意識。

    他不僅僅是東漢末年曹操麾下的“奇佐”高參,而且也以他在鬥争中顯露的高超藝術,在曆史智慧寶庫留下光輝的一筆。

     最後,讓我們以《三國演義》中對郭嘉的贊詩來結束本文吧!詩日: 天生郭奉學,豪傑冠群英。

    腹内藏經史,胸中隐甲兵。

    運謀如範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