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操成就了三國----論漢巴之戰

首頁
    三十多年來生死與共的兄弟。

     <三>:曹操的對手劉備是一個枭雄,諸葛亮治政嚴明,國力已經有很大的上升,有法正這樣的謀士,關羽、張飛、魏延、趙雲、黃忠、馬超等名将,曹操的勝算不是劉晔、司馬懿認為的那麼大。

     <四>:司馬懿有把曹操推向火炕的意圖。

    司馬懿知道有曹操一日,就沒有自己出頭的一天,他多次拒絕曹操的聘請,很有可能就是不想讓曹操知道自己的底細;後來曹操覺得司馬懿是個危險的人物,堅持不讓他帶兵,也看出曹操對司馬懿的戒備。

    司馬懿知道如果曹操進軍益洲,在勝利前是不會班師的,而曹操已經年邁,讓曹操進軍益洲,曹操必定死于征途上,這樣他就有可能以自己的能力取得軍隊的指揮權,從而為自己出頭邁出了堅定的一步。

     四:漢巴戰争決定了三國的鼎立 三國的形成,雖然在劉備取得益洲就已經初步形成,其實曹操失去漢巴才是三國鼎立的标志。

     <一>:曹操發動漢中戰争的時間并不合适。

    當時雖然是劉備大軍南下,取得漢巴是個好時機,其實當時劉備、孫權已經準備交火,曹操大可以坐收魚翁之利,等他們兩敗俱傷後先去漢巴,再乘機去益洲,然後收拾孫權,這樣雖然曹操看不到統一,但是也遠沒有後來這樣的艱難,也不會出現三國鼎立。

    問題是曹操既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為兒孫多做點事情(他也知道幾個兒子是比不上自己的,尤其是在軍事上),面對時間的壓迫,他已經沒有耐心了,正是由于曹操的“好心”,導緻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

     <二>:曹操完全可以堅守漢中,曹操自己年老可以回後方,讓張合、徐晃等人幫他守,是完全可以的。

    戰争是國力的較量,劉備在取得益洲後,雖然國力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然而他一直都是“勒緊皮帶過日子”的,在取荊州前不用說了,取荊州後,很快取益洲(取益洲後大分将士),然後是率軍南下,曹操取漢巴隻好馬上回師,然後是去三巴,僅僅過了10個月就攻打漢中,一直沒什麼機會休養,他的國力是相當的空虛的。

    而曹操雖然是從關中運糧草遠,但是并不是不可取,而張魯投降獲得大批的物資(張魯沒有燒掉),也是相當的可觀。

    隻要曹軍再堅持1年,劉備就會因為補給不足而退兵,這樣不論是曹軍馬上追擊還是以後再進攻,也不用先取漢中,看看地圖就知道漢中的重要軍事意義了。

     <三>:孫權取荊州比去淮南的幾率更大。

    雖然孫權也想取淮南,鞏固長江天險,但是幾率并沒有去荊州那麼大。

    如果曹操不放棄漢中,劉備國力很難打持久戰,必定會抽調荊州的一部分兵力被上取漢中;這樣曹操大可以通過政治手段與孫權達成一緻,孫權取荊州,劉備腹背受敵,難以抵擋。

    如果孫權取淮南,必定要經過張遼這關,還有青州的藏霸随時可以支援合肥,而孫權多次敗給張遼,心理因素不可能一點也沒有。

    荊州則不同,荊州長期是孫權的一塊心病,從孫策時代開始,就已經為取得荊州而努力,周、魯、呂實力派都認為應該全據長江天險,但是一直沒什麼機會,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孫權是不會不認真考慮的。

     <四>:曹軍有兩面作戰的能力。

    退一步來說,就算關羽北上幫助取漢中,孫權還是取合肥,曹軍依然有兩面作戰的能力。

    曹軍的總兵力應該在30--40萬左右,漢中前線約15萬,各地防守約5萬,還有10--25萬在東南防線,這樣的兵力,對付孫權是足夠的,因為關羽派兵北上,曹仁也可以派兵支援張遼。

     總的來說,漢巴之戰的曆史意義是重大的,它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要比夷陵之戰要大的多。

    在短短的幾年中,三國時期傑出的謀略家、政治家、謀士、大将曹操、司馬懿、劉晔、夏侯淵、徐晃、張合、劉備、諸葛亮、法正、張飛、馬超、魏延、黃忠、趙雲等紛紛登場,運籌帷幄,鬥智鬥勇,上演了精彩的一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