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颌與張飛的瓦口對決,可以說是魏蜀2大智将自身能力的一次直接比拼。
試分析分析。
先看以往智謀表現:
張颌:
此時袁紹聞軍報說正北上火光滿天,紹知烏巢有失,急召文武救之。
張颌進曰:“某與高覽急去烏巢救火,就殺賊軍!”郭圖曰:“張颌之言未是。
今劫糧草,曹操必然親到,曹操一出,寨必空虛,可以縱兵先擊曹操之壘,必可得也。
曹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膑‘圍魏救燕’之計也。
”張颌曰:“郭圖之言非也。
曹操用兵多算,外出須内備以待不虞。
今若攻曹營不拔,瓊等見擒,吾屬皆為虜矣。
烏巢一失,将軍大事去矣!”郭圖曰:“曹操隻顧劫糧,豈留兵在寨耶!”圖再三請去劫曹營。
袁紹使張颌、高覽引兵五千,去劫曹營,遣蔣奇一萬軍,徑去救烏巢。
這是張颌初次展現自己智謀的地方。
本來在2軍交戰中,該打哪?怎麼打!一向都是謀士應該思考的問題,然而這裡張颌卻主動獻策,一個“急”字已經體現出了張颌對于烏巢重要性的理解。
而在謀士對自己的策略提出疑問并否定的時候,張颌并沒有因為這不是自己的分内事而退縮。
而是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分析當時的情況。
從其對曹操行事的分析以及烏巢對于曹袁争霸重要性的理解,完全超過了作為謀士的郭圖。
可以說,張颌在這裡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智将”的形象!
由于曹操軍中将領衆多,張颌作為一個降将一直沒有得到充分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
其後每次出場,基本上都是作為一個純粹的武将去執行任務,一直都沒有表現自己智謀的機會。
而其單條中又總是碰到趙雲、馬超等五虎級别的武将,導緻其戰績不勝理想,恐怕也是曹操沒有重用其的一個原因(所謂重用是相對而言)。
張飛:
張飛一直給人以“莽”張飛的感覺。
前期的張飛也的确對得起“莽”這個字,如:救董卓、鞭督郵、遇呂布等等(作為秋楓個人來說還是比較欣賞這種直來直去的性格)。
但就是這個“莽張飛”卻給我們上演過一幕幕以智破敵的好戲,如擒劉岱、擒嚴顔等,雖然每每張飛總是就那麼一點招數,但總是有人中計。
可以說整部演義看下來,張飛完全可以稱得上智将。
因為張飛的表現機會多多,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相信稱其為“智将”,應該不會有多少人反對吧!
與張颌比較,張飛應該是比較幸運的。
他作為劉備的三弟,而且蜀的将軍的确是少,所以張飛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廢話了這麼多,下面直接進入正題。
戰前準備:
張颌:
在曹洪取得小勝而退軍後,張颌提出了質疑,并且大笑曹洪。
這裡表現了張颌對自己的信心,然觀張颌與曹洪之對話,明顯可以感覺出張颌對曹洪因為“蔔卦”而退兵的不屑,想必此時曹洪心中對張颌也是極度的不爽。
其後,張颌提出要去戰張飛,并且立下了軍令狀。
估計當時大帳中的氣氛一定不是很融洽:)。
從張颌請戰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出戰前張颌已經犯了兵家大忌:輕敵!
張飛:
得到張颌出兵的消息而迎戰,戰前有跟雷銅商議。
可見準備要比張颌充分點。
兵力對比:
張颌所屯兵三萬,分為三寨,各傍山險:一名宕渠寨,一名蒙頭寨,一名蕩石寨。
三寨各分一半,去取巴西,留一半軍守寨。
張飛撥精兵五千與雷銅,飛自領兵一萬離阆中三十裡,與颌兵相遇。
戰争目的:
既然是戰争,打敗對手自然是最終的目的。
2軍對陣,最好的結果是直接殺死敵主将,取得戰鬥的勝利,而要想殺死敵主将,在演義中一般是在單條中或亂軍中,且無論是哪種情況,都需要武力的支持。
現在就來分析一下看看,二張有沒有殺死對方的能力。
首先觀二張一生單條戰績,張颌武力明顯遜與張飛,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