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張戰瓦口

首頁
    寨,張颌仍然可以靠營寨組織有效的防守。

    情況就又回到了用計前的情況。

     第四,即書中之情況,張飛拖住張颌,讓魏延和雷銅在消滅了張颌另外兩路軍馬以後直接取下張颌的三寨。

    而奪取三寨,恐怕也是張飛此次用計的直接目的,因為有營寨防守的張颌,攻打起來還是相當困難的。

    而要達到此效果,就要給魏延和雷銅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殲敵奪寨的任務,不能讓張颌有領軍回防的機會。

    這樣張飛才能在無能力殺死張颌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的戰果。

    所以張飛也是這麼去做的,他與張颌在寨内先鬥了三五十合,而後又是百十餘合。

    秋楓認為,無論是這三五十合還是這百十餘合,都不能看做是二張的嚴格單條,不能用這戰來說明其二人的武力差距。

    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張飛想取得戰鬥的最大戰果,必定不能快速的打敗張颌使其逃跑,而張颌就算是在這種情況下,也是靠死戰才能與張飛一戰。

    另外看老羅的用詞“三五十合”、“百十餘合”,何謂三五十合?何謂百十餘合?老羅在描寫單條回合的時候,什麼時候用過這種詞?一般描寫的單條回合數就算不确定,其相差也不會超過十合,如“不三合、不十合、十餘合,數十合”等,然三十合與五十合的差距明顯過大,另百十合的範圍也無法确定。

    所以結合前文的分析和此處老羅的用詞,大膽猜測,此處老羅用的這些回合數應當是虛指時間長與真正的單條回合不能一概而論。

    而“時間長”正是張飛要取得最大戰果所需要的,秋楓以為,老羅在這裡是為了突出表現張飛的智力! 張飛此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張颌的三萬軍被消滅了二萬,并且奪得了張颌的三個營寨,迫使張颌退守瓦口關,瓦解了張颌的攻勢。

    在張飛與張颌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中,張飛取得了上風。

     退守瓦口後,因為張颌與曹洪的關系不是很融洽(見前文),在張颌要求曹洪求援的情況下,曹洪不但沒有發兵,反而給張颌施加壓力,讓其再次出戰。

    而張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隻得出戰。

    “颌心慌,隻得定計”可以看出,通過與張飛第一回合的交鋒,張颌已經不敢在象開始的時候那樣對張飛藐視,一個“隻得”也可以說明張颌當時的無奈。

    而張颌的計謀在賺了冒進的雷銅後,被張飛識破。

    然張颌一點變通也沒有(心慌所至,估計方寸以亂),仍然想靠對付雷銅的計謀對付張飛,而張飛在看破了張颌的計謀後,将計就計,用分兵之計又一次打敗張颌。

    張颌不得已,隻有退守瓦口關。

     接着就是張飛攻打瓦口關的情況。

    在連日攻打不下的情況下,張飛利用當地百姓帶路,繞到了瓦口關背後,與魏延前後夾攻,終于奪取瓦口。

    此處,又一次表現了張飛的智謀,其按《孫子兵法》合理利用了間諜(孫子兵法用間第十三),才能夠順利的奪取瓦口。

    而張颌對張飛恐怕已經失去了信心“颌自領兵來迎,為首旗開,早見張飛。

    颌大驚,急往小路而走”,在見到張飛後,竟然不戰而走。

     戰争戰果: 張飛:奪取了張颌的三寨和瓦口關,消滅了張颌的三萬人馬。

     張颌:丢失了三寨與瓦口關,隻有十餘人步行入南鄭。

     小評: 張飛與張颌作為魏蜀的智将,在這裡為我們上演了精彩的将軍鬥智。

    張颌由于開戰前的輕敵,失去了對張飛戰鬥中的先機,隻能由攻轉守,讓自己處在了被動的局面。

    由于自己與領導的關系處理的不是太融洽,也讓自己處在了孤立無援的地步(相比劉備、孔明對張飛的支持)。

    也許這就是張颌在曹軍不受“重用”(指其單獨指揮的機會較少)所付出的代價吧。

    而張飛,在經曆了大大小小的戰鬥後,其已經成長為一位出色的将軍,有着很好的戰術表現,此瓦口一戰,應該說是相當漂亮,其在自身兵力處于劣勢的情況下,靠自己的智謀,取得了此戰所能取得的最大戰果。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