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參已衆,豈不慮此?⑦劉備取漢中之勞,未及曹氏平河北之疲,曹孟德既能自幽燕直抵大江,劉玄德何不能圖眼底之雍涼?故曹操于秋十月率軍返洛之後,劉備再至漢中,以窺雍涼,合情合理,時間上亦與荊州事變合榫。
劉備主力屯駐漢中,則救荊州近者,惟有順漢水而下,經上庸,出襄樊。
然“金城千裡”,道路險絕,故孟達取上庸,劉封乘舟自漢水下,蔣琬圖謀上庸,亦大造艦船。
⑧今劉備欲東救,必行漢水,臨時抱佛腳,顯然晚矣。
且此刻曹軍雲集于荊北襄樊,此路不通。
故劉備惟有走建安二十年的舊道,自漢中返成都,下江州,出白帝。
以關羽敗亡之速,萬事休矣。
“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的把柄就此落下。
或以《武帝紀》、《先主傳》不記此事,以證其非。
然劉備此次出屯漢中,并未與曹軍交兵,蜀中兵力調動不記于曹操本傳,理所當然,如劉備初伐漢中之時間即一筆不錄。
陳壽作傳,向為傳主諱。
劉備複入漢中,倒果為因,自為敗招,承祚諱之,詳略互見于《廖立傳》,亦在數中。
①《三國志?先主傳》: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将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三國志?法正傳》:鄭度說璋曰:“左将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
“《三國志?孫權傳》:十九年五月,權征皖城。
閏月,克之,獲廬江太守硃光及參軍董和,男女數萬口。
是歲劉備定蜀。
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
”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
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
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将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
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将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并魯肅兵并進,拒羽於益陽。
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
《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公至陽平。
張魯使弟衛與将楊昂等據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馀裡,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還。
賊見大軍退,其守備解散。
公乃密遣解忄剽、高祚等乘險夜襲,大破之,斬其将楊任,進攻衛,衛等夜遁,魯潰奔巴中。
案:孫權襲荊州當在閏五月克皖城之後。
秋七月操入漢中,兩家複盟。
故此次荊州事件始末當為兩月左右。
劉備下公安後有魯肅對峙關羽,單刀俱會諸事,可知蜀中援軍之至不過月餘。
②《三國志?陸遜傳》:權乃潛軍而上,使遜與呂蒙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将軍,封華亭侯。
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
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
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遜遣将軍李異、謝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陳鳳。
異将水軍,旌将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
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
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
遜複部旌讨破布、凱。
布、凱脫走,蜀以為将。
遜令人誘之,布帥衆還降。
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③《三國志?劉晔傳》: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蜀記》:羽初出軍圍樊,夢豬齧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
④《三國志?廖立傳》:立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而更遊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
後丞相掾李邵、蔣琬至,立計曰:“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谛其事。
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
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于巴,幾喪一州。
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⑤《三國志?文帝紀》:酒泉黃華、張掖張進等各執太守以叛。
《三國志?馬超傳》:楊阜說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
若大軍還,不嚴為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
”超果率諸戎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刺史韋康,據冀城,有其衆。
超自稱征西将軍,領并州牧,督涼州軍事。
⑥《典略》: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
《元和郡縣志?山南道三》:蜀先主遣諸葛亮出駱谷,戎興勢山,置烽火樓,處處通照。
案:先主征漢中,諸葛亮鎮成都。
此當先主秋七月稱王于沔陽,諸葛亮參禮後所為。
⑦《山陽公載記》:(曹)公曰:“劉備,吾俦也。
得計少晚。
”
⑧《三國志?蔣琬傳》: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
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作者按:本文2005年10月02日首發于琅邪中華文化論壇。
近日發現網上出現類似題材文章沿用本文資料論據而未注明出處,故特此敬請引用者及有此意向者自重。
特此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