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lq321
六蔣琬執政
很多網友簡單地認為蔣琬不北伐,隻是個守成的人,是諸葛亮人才培養上的失誤,其實蔣琬是很勤政的,用忠于國家來形容他是不過分的。
先說說蔣琬的個人修養,三國志上有兩個例子,一是他府中的人事科長楊戲不愛說話,蔣琬跟他說話,常裝聽不見。有人對琬說:“這家夥也太看不起你了吧?”蔣琬不在意,說道:“人家本來就不愛說話,這有什麼”。二是農業部長楊敏不滿意蔣琬,說他:“作事糊塗,不如諸葛亮。”有人把這話告訴了蔣琬,主管官吏請求收拾楊敏,蔣琬一笑說:“我确實不如,說得不錯。”有意思的是,主管官吏也發神經,竟然問蔣琬丞相,“你到底哪點糊塗呀?”呵呵,蔣琬還挺有耐心地解釋了一下,說是:“因為不如,所以有些事情不太明白,因為不太明白,所以就顯得糊塗了呗。”這是典型的自我批評的例子呀,毛主席以後就是依此而提出的整風運動耶。後來楊敏因事被捕入獄,衆人認為蔣琬不會饒恕他,可是蔣琬心無介蒂,估計是有點健忘,呵呵,楊敏得免重罪,蔣琬對僚屬忠厚寬容,于此可見一斑。我想要是換成楊儀,這兩小子統統得死啦死啦地有。
這時候姜維幹嗎去了?原來後主讓他統領所有的京城部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衛戊部隊司令。
蔣琬當政後的第五年,就親自屯兵到了漢中,這一去就沒有再回來,直到他病重才回到成都,很快就病死了。算一下,當丞相後,他在成都隻呆了五年,剩餘的八年時間都在漢中和綿陽渡過,說他公忠體國是沒有問題的。
蔣琬目睹了諸葛亮北伐道路上的艱難,他覺得以諸葛亮的智慧仍然不能從漢中北部的群山中打開一條出路,那麼他就不必再做這種無謂的嘗試了,于是他開始尋找新的北伐通道。經過考慮,他覺得既然從陸路不通,不如走水路,四川是漢水沔水的源頭(漢水沔水是同一條江,有的書上說上遊為漢水,有的書上反着說,反正大家隻要知道這是同一條江就行了,一般到過陝西黃陵的人知道有沮水,這是漢水的最上遊,下邊流經漢中的就叫漢水,再下遊到荊襄一帶的叫沔水),蔣琬提出了全新的戰略,放棄從陸路上的攻擊,大作船舶,從漢水順流而下,直接進攻荊襄一帶。這個方案提出後,拿到了參謀聯席會議上進行了探讨,大家商量了很長時間,否定了這個蔣氏計劃。
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這時蔣琬的舊病發作,但史書上沒有說明是什麼病,我們也不好猜測。二是大家想到了此方案的最大不妥地方,朋友們你們想到了沒有?那就是,隻有這麼一條水路,水路跟旱路是不同的,順流而下當然很爽,省勁得很,但是如果仗打得不順利,必須撤兵那麼就麻煩了,順流而上可就不好辦了,當時又沒有蒸汽機或是内燃機一類的東西,隻怕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到漢中後的六年裡,蔣琬估計每天都沒閑着,身體也慢慢變壞,他見北伐既然太難,順水而下又不可取,于是乎感到神疲力鈍,這時魏國一個叫鄧艾的老青年(已經40了)已經見到了司馬懿,開始了他坎坷一生中比較輝煌的階段,去江南一帶進行屯田,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奠定了以後封候的基礎。而另一位與蜀國密切相關的人物鐘會剛十五六歲的樣子,因為是大書法家、魏國大官鐘繇的愛子,也已經是年少得意,當上了秘書處的秘書,這個職位蔣琬直到四十歲左右才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