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楚雲
孔明奇在“未出而知天下大勢”,站在了戰略的高度上審視天下,但其時持此觀點的人不在少數。而隆中對的策略是否得宜呢?我個人覺得有兩處不妥,第一是荊襄的問題,第二是據蜀的問題。
讓一大将據荊襄,策應漢中對秦川的攻勢,這不失為一招好棋。而這位人選,既要有才能,又要有威望才能勝任,縱觀劉備帳下的人物,此人選不言而喻是指關羽。孔明力主“聯吳抗曹”既能解救劉備于危難,又能壓制曹操南進的勢力,在當時而言,這差不多是最好的策略了。在這個策略的重點在于“抗”字上,劉備和孫權聯合是為了自保而“抗曹”卻不是采取主動去“攻曹”。對這一點要有充分的認識,否則力量的均衡會打破。
正所謂“關羽得志,吳必不喜”,孫權會看着劉備坐大而不聞不問嗎?當劉備沒得到西川時,孫權不視其為威脅,尚可相安無事。當劉備入主西川,力量已強大到能和東吳一較高下時,孫權怎能安寝?荊襄若放船攻吳,旦夕可到,更何況是“世之虎臣”的關羽主荊州事呢?關羽北征曹魏,在外交上既不做東吳的工作(雖然做了也沒用,但起碼應做個姿态),在軍事上又犯嚴重的“幼稚病”——沿江建烽火台以示警,關羽和曹仁大戰時怎能從容到想退便退的地步?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關羽太想當然了。東吳既撕破臉皮說話,舉國攻一州又怎會讓關羽有緩手的機會呢。而關羽還派了有問題的人“看家”,形同開門揖盜。
荊州問題,在戰略決策上就“先天不足”;在“後天”的具體操作上,又由于執行人的嚴重失誤而導緻失地亡将的重大損失。關羽作為執行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孔明“隆中對”的失策直接導緻了此情況的出現,孔明更應負主要責任。
隆中對的第二個問題是據蜀的問題。我覺得孔明提出西據巴蜀,出發點是對的——先找個根據地,而巴蜀做為保命的場所再合适不過了。但是從宏觀上看,一旦進入巴蜀保命,基本上就已退出逐鹿中原的行列了。進入巴蜀雖能保一時之命卻形同慢性自殺——蜀中道路難行,是典型的“天牢”地形--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
蜀中的生産力非常落後,其綜合國力跟本無法和東吳甚至曹魏相提并論,蜀中稱“天府之國”,但何處表現出了“天府”?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時代,在蜀能貫徹到什麼程度呢?蜀的糧食産量能支用多少軍隊的開支?而嚴重的還是人才的問題。其人才素質和教育情況更不能和另外兩者相比,生産力的落後就決定了教育水平的落後。君不見,蜀中土生土長的人才有幾個?其人才基礎非常薄弱,此時的中原既已平靖,跟本不可能會有人拖家帶口、不辭兇山惡水地來投奔劉備或劉禅。沒有人才的支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就會一塌糊塗,所以,後來的蜀漢政權基本上是坐困蜀中,不得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