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諸葛武侯
任用賢才是一個國家的執政者所必須要予以充分重視的問題。
諸葛亮是蜀國建立初期的最主要執政者,他對任用人材的問題一直是相當重視的。
然而諸葛這的用人,又一直以來成為很多人辯論的焦點。
一方認為諸葛亮的用人是相當客觀和實際的,而另一方則認為諸葛亮用人唯親,隻提拔親已派的人。
讨論諸葛亮用人的焦點無外乎街亭用馬谡和未足夠重用魏延這兩個問題。
現在我先就諸葛亮在街亭用馬谡這一問題,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在闡述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評價一下馬谡這個人。
公正地講,馬谡絕不是個庸才。
馬谡字幼常,是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東南)人,為馬良的弟弟。
“馬氏五常”,是當地很有名氣。
馬谡其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見《三國志·蜀書·馬谡傳》),在軍事理論上很有一套。
他在諸葛亮南征時曾進言道:“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耳。
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
彼知官勢内虛,其叛亦速。
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見《三國志·蜀書·馬谡傳》裴注引《襄陽記》)。
馬谡提出的這套建議,應該說是對南中問題有着相當深刻的認識,和有着相當長遠的戰略眼光的。
為此,馬谡很受諸葛亮的賞識。
諸葛亮和馬谡一起讨論軍國大事,常常要“自晝達夜”。
蜀軍在第一次北伐時,形勢相當有利。
當時“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蜀軍占領三郡後,魏明帝曹睿非常重視,令右将軍張合率領步騎五萬,前往隴右進擊蜀軍。
而且曹睿親自趕往長安,坐鎮督戰。
在張合軍進入隴右之前,蜀軍占有以衆擊寡,以強擊弱的絕對優勢。
隴右五郡,三郡叛歸蜀軍,隻有隴西郡(今甘肅隴西附近)、和廣魏(今甘肅天水東)二郡不服。
當時的形勢是:隻要能切斷關隴通道,把這種優勢保持一個月左右,就會占領全部隴右地區。
(參照《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注引《魏略》記載:“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
”)。
由此可見,取得隴右的關鍵就在于切斷關隴通道,而切斷隴道的關鍵之關鍵就在于一定要守住由關中入隴的咽喉要地,街亭!
街亭的戰略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足以左右蜀軍第一次北伐的勝敗與否。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位置,大家一緻認為應該由魏延、吳壹這樣有着豐富戰鬥經驗的将領來鎮守此處。
而諸葛亮這次卻十分固執,違衆人之意破格提拔馬谡為守街亭的主将。
我前面已經說了,馬谡這個人是個人材。
但是鎮守街亭,馬谡并不是個合适的人選。
因為這是戰争,是軍事實踐,而不是軍事理論。
我們通常所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戰場上瞬息萬變,單憑軍事理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隻有富有實戰經驗的指揮員才能把軍事理論遊刃有餘地運用到複雜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