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羽崇拜現象
關羽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特殊的人物。
他由生前一位将領、侯爵,死後逐步晉封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極作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并祀。
這個過程也就是關羽由人變為封建社會各階層共同信仰的神的過程。
據《荊門志》記載:湖北當陽縣玉泉景德禅寺關羽廟“興于(南朝)梁、陳間,蓋始于智者大師開山之時也。
曆隋至唐,鹹祀事之”。
唐代貞元十八年(802年),“荊南節度使江陵尹斐均,廣其祠宇,增于舊制”。
這是最早的關羽廟祭祀。
唐代關羽作為名将,已進入“武廟”(當時主神為姜太公)陪祀。
至北宋徽宋(1101—1125)崇甯元年(1102年)始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又進封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義勇”二字,稱義勇武安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封為壯缪義勇武安王。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為英濟王。
元代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加封顯靈武安濟王。
史稱元代關羽“英靈義烈遍天下,故在者廟祀,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鹹畏而敬之,而燕趙荊楚為尤笃,郡國州縣鄉邑闾井皆有廟……千載之下,景仰響慕而猶若是”。
明朝從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廟于“金陵雞籠山之陽”。
永樂帝遷都北京後,又“廟祭于京師”。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決定把地安門西關帝廟作為太常寺官祭場所,除每年定期拜祭外,“又定國有大災則祭告”。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對關羽的晉封由王提高到帝,稱“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又改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方孝儒《關王廟碑》文說:“(關羽死)至今千餘載,窮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懷其烈不忘”。
至明末又尊崇關帝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并祀。
清朝統治者對關羽的崇拜,早從關外已經開始。
崇德八年(1**3年),便于盛京(今沈陽)建立關帝廟。
皇太極還親賜一塊“義高千古”的匾額,定“歲時官給香燭”。
入關後,又沿襲了明代歲祭關廟之例。
對關羽為的崇祀,如從皇帝封敕和百姓祭祀相結合看,起源于兩宋,發展于元至明中葉,深入普遍于明後期和清代。
明末人劉侗說:“其(關羽)祀于京畿也,鼓鐘相聞,又歲有增焉,又月有增焉”。
據萬曆時人統計,僅宛平縣屬就有關帝廟51座。
當時北京城内外分屬于大興、宛平兩縣。
加上大興縣的關廟,明末北京城内外關帝廟總數“至少接近百所”。
順治九年(1652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雍正時,追封關羽父祖三代為公爵,命“天下府州縣衛等文武守土官,春秋二祭如文廟儀制,牲用太牢”。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關帝曆代尊崇,迨經國朝尤昭靈贶”,故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祐關聖大帝”。
同時規定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太常寺備辦,官建祠宇版位座數由工部制造,還特準地安門外關帝廟正殿及大門瓦改用純黃色琉琉,與孔廟相一緻。
嘉慶十九年(1814年),清廷在平息京師和河南滑縣兩地天理教起義以後,即以“屢荷關帝靈爽翊衛”,加封“神勇”二字,“并頒滑縣廟宇禦書匾額曰佑民肋順”。
鹹豐二年(1852年)加“護國”,次年增“保民”,六年(1856年)添“精誠”,七年(1857年)再增“綏靖”。
到光緒五年(1879年),清政府對關羽的封号已加至22個字,合稱:“忠義神武靈祐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據統計,有資料可查的50個府、州、縣、鄉共有480餘處關帝廟宇。
台灣據1930年統計,關帝廟為150座。
此外,直隸良鄉又祀劉、關、張三人的三義廟12座,霸州三義廟14座,薊州三義廟3座。
光緒《懷來縣志》稱:“其外各村堡廟不俱載”。
鹹豐《因安縣志》說:“(關廟)在村者不可勝數”。
乾隆《寶雞縣志》稱:甚至有“一村兩廟”。
光緒《海門廳圖志》雲:“民間私祀關帝廟處處有之”。
光緒《蘭溪縣志》載:關帝廟“四鄉多有”。
乾隆《萬全縣志》稱:“民間設祀者皆不備載”。
光緒《長治縣志》雲:“村鎮關帝莫不崇奉”。
光緒《長汀縣志》稱:“關帝廟在各鄉各坊者悉難數”。
同治《祁陽縣志》說:“村鎮之處,多祀關、嶽二聖,或專或兼,祠宇未及悉登”。
同治《桂陽直隸州志》說:“民祀關帝廟,所在皆有之”。
道光《澂江府志》雲:“各村落俱建(關帝廟)祀。
”由此可見,關羽信仰之普及化,它已觸及到縣以下的村落鎮堡中去了,這是明清以來封建國家敕封諸神中所很少見到的。
關于建廟時間,如山東濰縣27座關廟,有年可考的15座,建于宋代一座,元代一座,明代8座,清代5座。
通州(今北京通縣)21座,一座建于元天曆二年(1329年),4座建于明代,其餘大體建于清代。
《束鹿縣志》有7座關廟,除1座建于清代外,其餘6座中1座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