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己大後方是沒有保障的,對姜維多留兵則入蜀兵力不足,少留兵則難以制姜維;2,一旦鎮守永安防東吳的羅憲察覺,或力拒,或引東吳兵,那麼整個局勢就複雜了。
另外鐘會本身有野心,想盡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
所以他是不會采取這種戰術的。
(3)雙方勝敗的關鍵是就是鄧艾的偷襲計劃。
鄧艾的成功不但徹底逆轉了魏軍進退維谷的窘境,而且迫使成都投降,立下不世奇功。
而實際上此時即使諸葛瞻不敗,姜維也将面臨腹背受敵的境地。
鄧艾能成功,固然有他氣魄過人,軍隊戰鬥力強的原因,但是運氣成分還是有的。
這是“奇謀”的共性。
我說“運氣”主要是指江由守将馬邈的投降。
當然,這不能怪馬邈。
要怪就怪蜀漢決策層沒有在陰平道口的江由城放下數千人馬和一個得力守将。
整個蜀漢在戰役中自始至終反映遲鈍,調度失調,臨陣倒戈。
有這樣的結局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諸葛亮平武都陰平就是為了鞏固蜀漢防禦體系,可惜還是被魏軍從此突破。
同時我們不應該忽視鐘會主力的牽制和吸引作用。
(4)鄧艾偷渡陰平的意義以及對後世入蜀作戰的影響:
鄧艾此次奇謀的成功不但使蜀漢如期滅亡,還對晉日後滅吳打下了堅實基礎。
占據蜀則可以順江直下,威脅長江下遊。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
北魏邢巒說:“揚州、成都,相去萬裡,陸途既絕,惟資水路,水軍西上,非周年不達。
外無軍援,一可圖也。
”
如果中國出現南北對峙,那麼北方在四川的成功便是南方覆亡的開始。
這就是顧炎武所說的“昔之立國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後危仆從之。
”
鄧艾滅蜀也曾上言準備伐吳:“兵有先聲而後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卷之時也。
然大舉之後,将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并作舟船,豫順流之事,然後發使告以利害,吳必歸化,可不征而定也。
”《三國志》鄧艾傳後世兵家吸取鄧艾的經驗和蜀亡教訓,守蜀者必然加強陰平一線的防禦。
五代時,石敬塘攻兩川,西川帥孟知祥一面遣軍争劍閣,一面派軍趨龍州,扼守要害,以備陰平故道;石敬塘果然遣軍欲從陰平道進兵,因西川兵有備,敗還。
明初傅友德伐蜀,揚言出金牛道,而潛引大軍循鄧艾陰平故道而趨成都。
可惜鄧艾立下奇功,卻終于沒能還都,可悲,可歎!
真是“功成身被害,魂繞漢江雲。
”
----------------------------------------
注:
(1)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三國志》鄧艾傳(2)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
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裡。
維入北道三十馀裡,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截維,較一日不及。
維遂東引,還守劍閣。
《三國志》鄧艾傳(3)蔣舒開城出降《三國志》姜維傳
(4)會與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
軍悉屬會。
《三國志》鐘會傳(5)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馀區。
《典略》(6)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
號關尉《華陽國志》(7)會遣将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
未至百裡,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
遂長驅而前。
《三國志》鐘會傳(8)欣等追蹑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
《三國志》鄧艾傳(9)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三國志》谯周傳(10)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擐甲厲兵,塞川填谷,數百裡中首尾相繼,憑恃其衆,方軌而西。
臣敕鹹、闿等令分兵據勢,廣張羅罔,南杜走吳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絕越逸之徑,四面雲集,首尾并進,蹊路斷絕,走伏無地。
《三國志》鐘會傳
(11)維等初聞瞻破,或聞後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或聞欲南入建甯,於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
《三國志》姜維傳(12)昔伐蜀,募取涼州兵馬、羌胡健兒,許以重報,五千餘人,随艾讨賊,功皆第一。
《晉書,段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