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他還要面對自己怎樣順利的把政權交給曹丕手中、防止反曹勢力作亂等。
而劉備剛剛取得益洲,還屬于軍事上的勝利進軍階段,他攻占了三巴,把荊州、益洲連成一片,再拿下漢中,既可以解除曹軍對他的威脅,又可以獲得進軍隴右、關中的基地;所以劉備可以最大限度的調集人力、物力與曹操争奪漢中,不計代價,志在必得,曹操則大為遜色。
<二>:曹操本人已經是60多歲了,周身疾病,自己也知道時日無多了,正如前面所說,已經是老去的英雄了,他在增援漢中前,已經命令修建自己的墳墓。
自赤壁兵敗後,他也知道自己是不可能統一了,對攻城掠地的興趣也大不如前了;在心理上,厭戰情緒日益上升,惰性不是占據上風。
雖然我還沒有很好的體會到年老的滋味,我想一個老去的英雄在各個方面上不可能比的上他的全盛時期了(經驗例外)。
為什麼說他厭戰呢?曹操在夏侯淵死前大力評價他而死後有說他是“白地将軍”,把他貶得一無是處,推卸自己的責任,正是有力的說明,同時在平定漢中後,拒絕劉晔的建議沒有進攻劉備,而7天後去又問是否應該去打漢中,也說明了他想勝怕輸的厭戰心理。
<三>:孫劉的聯盟讓曹操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困境。
前面我也說了,孫權也想趁機取得淮南,于是劉備孫權大達成和解,當這個消息傳到曹操時,曹操正在寫字,手中的筆掉落也不知道,可見曹操心中之憂懼。
劉備攻占三巴,大軍壓境、侯音投降關羽、孫權虎視合肥,雖然他可以兩面作戰(見後面分析),可是曹操不得不從大局着想,也沒有必要冒這個險,再加上他要為自己身後的局勢着想,不得不放棄漢中。
<四>:曹操的用人不當。
曹操早就看出了多次建立戰功的夏侯淵持強逞勇的性格弱點,經常告戒說“為将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
将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
”而夏侯淵正是因次而陣亡,造成全線震驚。
曹操在夏侯淵死後說夏侯淵不會用兵,軍中稱“白地将軍”,大軍統帥戰争也不參加,何況修補鹿角?雖然如此,曹操還是以夏侯淵為漢巴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
我個人認為這和曹操一向不敢把兵權交給外姓将領手中有關,正是他的這種思想,他沒有讓張合、徐晃等人當統帥,卻讓夏侯淵當統帥。
當然夏侯淵是他的手足,不會背叛他,夏侯淵戰功顯赫,也是其他人難以相提并論的,夏侯淵也是一個善于打仗的将領,但是他絕對不是防守型的将領。
三:曹操沒有乘勝進攻劉備是明智之舉
曹操平定漢巴後,益洲震動,司馬懿認為應該乘劉備兵力還在荊州的時機進攻成都,劉晔也建議應該進攻。
雖然曹操很其中他們二人,但是他并沒有采納,曹操是明智的,他為什麼沒有乘勝進攻呢?原因有:<一>:曹操沒有時間攻取益洲,他是一個60多歲的老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
而人稱“枭雄”之稱的劉備從平庸的劉彰手中去益洲還花了3年多的時間,現在自己去益洲,起碼要5年以上的時間。
如果曹操在此期間病死,不但曹軍群龍無首,反曹派也會乘機鬧事,後果很難設想。
<二>:曹操雖然已經定下曹丕為繼承人,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對曹植的考察(讓曹植增援漢中就是最好的例子),曹操還沒有真正的确定曹丕為繼承人。
當時曹植的勢力還相當的雄厚,在文人中擁有相當大的支持;而曹彰更是手握重兵,史稱曹彰“有異志”;相對而言,曹丕的勢力雖然是最雄厚的,但是他并沒有足夠的實力和經驗去處理他規模的。
所以曹操是不會放心的,他還得壓制、打擊反曹勢力,萬一自己死于征途中,前線大潰敗、反曹派乘機發動政變、孫權北上,幾十年打下的江山就會蕩然無存。
後來臨死前緊急命令總督東南防線的夏侯元讓來許昌見自己,一方面是拜托後事,讓這位曹魏的第二号實權人物為曹丕保駕護航;第二是舍不得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