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張郃異聞錄 鹫山宗渡 撰

首頁
    軍号 由漢至三國,軍号泛濫,然則始終以大骠車衛、四征前後左右為最高。

    “征西”、“車騎”之制,可見《宋書·百官志》:“魏世車騎為都督,儀與四征同。

    若不為都督,雖持節屬四征者,與前後左右雜号将軍同。

    其或散還從文官之例,則位次三司。

    ”“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

    黃初中,位次三公。

    ”由“雖持節屬四征者,與前後左右雜号将軍同。

    ”可見這兩個軍号都高于“前後左右”将軍,同時又位次三司,按漢魏慣例在大将軍、骠騎将軍之下。

    作為最高層次的軍号,單處車騎、征西二者之一,已足見其重,在三國曹魏,卻有一個“征西車騎将軍”,遍觀前後,擔任此位的,隻有一人,便是張郃張俊乂。

     洪饴孫的《三國職官表》(注1):“魏征西将軍一人,二千石,第二品。

    --------張郃:太和元年由左将軍遷,是年轉車騎将軍。

    ”“魏車騎将軍一人,第二品。

    -------張郃:太和元年由征西将軍遷,使持節行都督督軍,三年戰殁。

    ”由此看來,洪饴孫是将《三國志·張郃傳》裡的“征西車騎将軍”解釋為張郃先後但任“征西”、“車騎”兩個軍号,然則還缺乏具體可信的記載證明此說。

    “車騎将軍”一說,《晉書》有“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将軍張郃、後将軍費曜、征蜀護軍戴淩、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即使以之為信,然而最關鍵張郃任“征西将軍”一說在任何正史裡不見其事,所以張郃分任兩号之說也就存在較大疑問。

     作為比較正統的史料,《三國志》對軍号、官位之事備及其詳,即然郃本傳裡有“征西車騎”一說,其可信應是相當高的,另外,查諸《華陽國志·劉後主志》更有:“(八年)秋,魏大将軍司馬宣王由西城,征西車騎将軍張郃由子午,大司馬曹真由斜谷,三道将攻漢中。

    ”這裡明确提到的張郃,也是以“征西車騎将軍”出現的,說明這個軍号已被常璩所認同,由此更進一步說明了《三國志》裡這個軍号的可信度。

     另外,張郃在街亭之戰的巨大作用,使得他一時間在曹魏軍隊中據有相當特殊的地位,在特殊情況下産生這樣的特殊軍号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一具體情況将在街亭之戰的分析裡提到。

     前事 張郃為曹操“張樂于張徐”五員大将之一,五子各有所長,而郃尤以巧變著稱。

    張郃起自袁紹屬下曆任校尉、甯國中郎将,于官渡之戰降于曹操。

     官渡火燒烏巢的瞬間,《三國志·張郃傳》對袁紹方的謀劃有詳細記載:“紹遣将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将急擊之。

    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将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郭圖曰:‘郃計非也。

    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官渡之戰的過程不用多說,由以上記載便可知張郃深知兵機,烏巢之事的帶來的變化已在其所料之中。

    然而,這次争論,卻為張郃降曹埋下伏筆。

     《張郃傳》:“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郃懼,乃歸太祖。

    ”以袁紹軍破而後張郃降,然則傳後的裴松之注依《武帝紀》與《袁紹傳》對此說存疑。

    《武帝紀》:“(袁紹)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

    郃等聞瓊破,遂來降。

    紹衆大潰。

    ”《袁紹傳》:“太祖還,未至營,紹将高覽、張郃等率其衆降。

    紹衆大潰。

    ”這兩說都是張郃降而後袁紹軍潰。

     關于張郃降曹的原因,本傳記為郭圖進讒言:“郃快軍敗,出言不遜。

    郃懼,乃歸太祖。

    ”《三國志》所記,應有此事,不過《郃傳》袁紹軍先破而後張郃降這一說法就有很大疑點。

    《郃傳》、《武帝紀》與《袁紹傳》同出于《三國志》,在此事上就寫作立場而言,後二者較為可信,而《郃傳》将此順序小有改變,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紀》與《袁紹傳》沒有掩飾的------張郃降而後袁軍潰,更進一步可以理解為張郃的投降是袁軍崩潰的重要原因。

     烏巢被燒,袁紹敗局雖成,然而也應該是餘糧盡軍心散之後的事,事實上卻是在烏巢被燒瞬間,這樣龐大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

    不難發現,張郃在此時起了幾乎是關鍵的作用。

    曹操火燒烏巢之時,“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郃傳》。

    這裡所領“重兵”的無疑是張郃、高覽,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紹的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煙消雲散,受烏巢之火與重兵覆沒的雙重打擊,袁軍才馬上軍心散亂以至崩潰。

    否則若是袁紹糧盡前全軍死戰,曹操方即使勝利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傷亡。

    所以由此可見張郃在這裡作用的明顯。

     另外要說的是張郃對投降時機的拿捏也是相當到位,不負“巧變”之名。

    《袁紹傳》:“太祖還,未至營,紹将高覽、張郃等率其衆降。

    ”張郃的投降,是在曹操燒烏巢後回營這一瞬間,此時曹軍根本就未對袁紹采取進一步的行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