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東吳時候的南京雜談

首頁
    “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甯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這是三國時代東吳流行于今南京一帶的民謠。

    它反映出以建業為中心的長江下遊人民,不願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資,逆流而上供應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的東吳朝廷;同時說明作為東吳政權支柱的江東大族,如吳郡的顧氏、陸氏、朱氏和張氏,陽羨(今宜興市)的周氏,吳興(今湖州市的沈氏等,也不願離開他們的勢力範圍過遠。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孫權雖然于公元221年決定建都于“鄂”,将鄂縣改稱為“武昌”,并且于公元229年在那裡稱帝,但雖然在江東大族的強烈要求下還都建業。

    同樣,東吳後主孫皓于公元265年又一次執意遷意遷都武昌,結果也遭到舉國上下更強烈的反對,不得不再次還都建業。

    這一情況說明,到了東吳埋藏,建業地區已經在為衆所公認的南方中心。

    東吳以後,東晉和宋、齊、梁、陳等王朝都相繼在這裡建都,曆史上稱為“六朝”(公元229~589年)。

     孫權于公元229年的秋天,将首都從武昌搬回建業。

    他自己仍然住在今進香河西岸一帶的原“讨逆将軍”孫策的府第裡,取名為“太初宮”。

    接着,在周圍築起宮牆,以加強防衛。

    直到公元247年,孫權才在群臣的建議下改建太初宮,把舊的将軍府全部拆掉。

    孫權本人也搬出舊宮,臨時住到今珠江路南估衣廊一帶的“南宮”,這座南宮本來是由太子專用的。

    改建太初宮所用的建築材料,主要是利用拆除武昌宮殿的舊材,由長江順流而下,運抵建業。

    這次改建工程持續了一年多,于公元248年的農曆3月完工。

    改建後的太初宮周圍有500丈,約合現在長度1200米,如果按正方形計算,那麼每邊就是300米,全宮面積應為9萬平主米左右。

    我們估計太初宮的東界可能在今珠江路的蓮花橋到大石橋一線,利用進香河作為護城河;南界可能到今估衣廊北口一帶,利用今北門橋下的水道作為護城河,西面靠近今中山路,北面到今唱經樓一帶。

    太初宮的南面開有5個宮門,其中正門叫做公車門,可能在今估衣廊的北口附近,東、西、北三面各開一門,分别叫做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

    它的正殿稱為“神龍殿”,地點大約在今魚市街一帶。

     在太初宮的東面和北面,是東吳的皇家花園和皇宮衛隊的營地,名叫“苑城”。

    皇家花園主要位地苑城的東部,所占面積很大,據說可以容綱3000多名貴族子弟同時在裡面騎馬操練。

    苑城的北部有一座苑倉,又稱倉城,是最重要的皇家倉庫,裡面儲藏着大量糧食和其它物資。

    這些物資都經由公元240年時開鑿的城内小運河——“運渎”的水路運進。

    大概是為了增加運渎水道的流量,後來又在倉城與後湖(今玄武湖)之間開辟了一條“潮溝”。

    由于當年玄武湖的湖面很大,而且有寬廣的水道直通長江,江潮可以直抵湖内,所心得“湖溝”之名。

    在太初宮的西面,還有一座專供皇太子用的花園,叫做“西苑”。

    它的位置,很可能就在今日廣州路北側南京大學的南園一帶,從前這一帶的池沼和湖塘很多。

    東吳的實際創始人孫權在三國時期的統治者中享年最久。

    據說他的形貌奇偉,“廣額大口,目有精光”,并且“仁而多斷,好俠養士”。

    孫策對他的評價是:“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的身材較矮,留着紫黑色的長胡子,膽略過人,善于騎馬射箭。

    孫權不僅武略過人,而且又有一定的文采。

    據說他一有空閑就“博覽史籍”,領會其中的精華,而不像當時的一般書生那樣進行“尋章摘句”。

    他給曹操寫的短信中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字數雖少,卻含義很深。

    曹操對他也特别看重,不敢輕易進攻江東。

    孫權還有一位善于書畫的夫人趙氏,據說她能夠繪制大幅的表現全國“江湖九州山嶽之勢”的地圖供孫權參考,又有在白綢上用針繡成“五嶽列國”的地形,所以是一位著名的早期女畫家。

    孫權在晚年時,對人猜忌妒過甚,皇族和在臣被殺者很多,并且一再廢立太子,以緻後繼無人,被西晉輕而易舉地消滅了。

    東吳的後主孫皓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也是曆史上著名的一個窮奢極侈、兇頑殘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