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操魔方之六、法外加恩--周澤雄

首頁
    公正地說,曹操放下屠刀的場合也自不少,縱無立地成佛之緣,也不宜視而不見。

     對孔融和司徒楊彪,曹操素來就看不慣,他本完全有理由将兩人早早除掉,你袁紹不是讓我殺他們嗎?那好,恭敬不如從命,我就暗中指使下人動手,并将兩人首級給你袁大将軍遞上。

    即使曹操不願在自己轄區内動手,将兩人綁縛後押赴袁紹所在的邺城,亦不失一計。

    曹操為什麼不這樣幹呢?白白地留着個"殺孔融"的把柄,可算不得一種事迹呀。

     殺人,但罪止于身,不妄施滅門之刑,在當時也屬難得的明智。

    曹操殺陳宮,本無可厚非。

    你說曹操演戲也罷,但他白門樓上既然抛出和解的話頭(雖然話裡帶刺),陳宮若低頭認錯,曹操也隻能留他一命。

    他殺人然後厚葬,并千金一諾地始終善待陳宮老母,較之中國曆史上司空見慣的"滅族",似亦人道不少。

    當然,陳宮性情剛烈,曹操可能也知道對方不會屈服。

    前述毛玠亦然。

    若荀彧之死可劃歸曹操名下,至少荀令君的後代沒有受到絲毫連累。

    ──當然,殺人兼滿門抄斬之舉,曹操也不是沒幹過,倒黴蛋中首推孔融,還有一個名叫趙彥的謀反者。

     我相信一百個丞相,九十九個會把陳琳殺了。

    這位可與路粹齊名的刀筆吏(路粹為曹操代拟聲讨孔融的狀子,世人讀後鹹"嘉其才而畏其筆"),當年替袁紹捉刀,一封數說曹操罪狀的檄文傳遍南北,内中将曹操及祖宗八代一網打盡,筆墨竭盡冷嘲惡諷之能事。

    如此深仇大恨,質諸尋常君主諸侯,均屬夷九族而難解恨之舉,曹操居然大度包容,見到陳琳隻輕描淡寫地責備道:"你小子替本初幹事,罵我幾句倒也罷了,'惡惡止其身',憑什麼把我父祖輩都兜進來,也太不地道了。

    "結果,陳琳仍然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重用,在曹操手下做自己最拿手的刀筆營生。

    難道曹操手下當真缺少秀才嗎?非也,邺下之盛,實是不讓于蘭亭群賢的。

    即就刀筆吏而言,曹操本人就資質非凡,帳下路粹、阮瑀(阮籍之父)與陳琳也在伯仲之間。

    "愛其才而不咎",史籍上這寥寥六個字,恰切地說明了全部原因。

    愛才是一個原則,為了使這一原則得到優先權,曹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為倚重的"法"的原則。

     曹操誅殺袁譚後特地下令:"敢哭之者戮及妻子。

    "有個叫王修(字叔治)的傻義士私下忖度道:"袁譚對我有舉薦之功,死而不哭,在'義'上說不過去。

    畏死忘義,何以立世?還是去哭一遭吧,管他老子娘哩!"這就撫摸着袁譚被割下的頭哭上了,還越哭越響,竟至"哀動三軍"。

    執刑兵士抓個正着,正待按軍法從事,曹操急忙出面攔阻:"算了,人家是義士,就成全他吧。

    "不僅如此,當王修得寸進尺地接着向曹操提出收斂袁譚時,曹操幹脆好人做到底,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修曾是袁譚手下的糧官,曹操對他官複原職。

    當時袁譚統治下的州縣多已向曹操表示臣服,隻除了一個名叫管統的小太守。

    "你去替我把管統殺了",曹操對王修下令道。

    王修再次違背了曹操的命令,竟意外地說服管統向曹操投降。

    曹操一高興,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