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雜感之一:諸葛孔明的悲劇--信口雌黃

首頁
五丈原的一夜秋風,結束了中國曆史上一代人傑諸葛孔明的生命。

    諸葛亮作為一個極有才能的政治家、軍事家,所生之時恰逢漢末大亂之際。此時,天下諸侯蜂起,猛将似水,謀士如雲,君臣互擇,一時的才俊在政治上縱橫俾阖,謀君圖國,創立基業;在軍事上揮師千裡,攻城掠地,時空為他們提供了鬥智鬥勇的最好賽場。

    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佳話,有了“白帝托孤”的美名,有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浩歎。然而,看罷《三國志》,掩卷細思,我卻仿佛聽到一個聲音在不停地說:諸葛亮的悲劇其實從他走出南陽的那天起就已經注定了。

    諸葛孔明的悲劇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理智的他,卻在三顧茅廬的盛情下做出了錯誤的抉擇:追随一位沒有成功可能的主人,去開辟一項沒有成功可能的事業。

    難道不是嗎?且看他所扶佐的劉備,雖然有着高貴的皇家血統,有着仁義之君的美名,但是卻不是一個能夠扭轉漢朝頹傾的英主。先是以婦人之仁,失去得到荊州的良機;後又以匹夫之勇,被火燒了連營,孔明先生出山以來辛辛苦苦掙得的一份家底,被他糟蹋得幾乎殆盡,而這些巨大的失誤,都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的意見所緻。

    到了劉阿鬥,則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孔明雖為蜀國軍隊的統帥,身在北伐前線,卻要時刻提防後方的掣肘;雖然有着白帝托孤,被稱為相父的至高無上的尊崇,但是,李嚴、苟安之流的幾句謊話與讒言,就足以使他的一番心血,化為東流。

    反觀曹操手下的那些謀士與武将,才能均比不上諸葛亮,但是,曹操畢竟是一代明主,君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自然地形成了魏強于吳、蜀的事實。

    記得三顧茅廬之時,名士司馬徽曰:卧龍得其主不得其時,現在看來恰恰相反,是得其時而不得其主。諸葛孔明的悲劇就在于:他從一開始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可是偏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必定失敗的命運已經注定,因為,從曆史發展的趨勢看,劉備提出的恢複漢室的旗号,無論對于當時的人們有多麼大的誘惑力,畢竟是屬于倒退的行為。

    審勢,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必須具備的起碼判斷能力,諸葛亮恰恰在這一點上自己鑄就了自己的命運:看着自己的生命象蠟炬成灰一樣滴滴耗盡,看着自己付諸心血的事業無法挽救地走向傾覆。

    “六出祁山”未能開辟半寸疆土;“事必親躬”改變不了阿鬥的昏庸,空有補天志,一切付東流,随着他的死亡,西蜀的命運也就接近結束。

    悲劇,是一種美的毀滅。一個有着完美人格、崇高道德、聰明才智的諸葛亮的死,正是這種美的毀滅的真切體現。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