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導緻天下三分的罪魁禍首:賈诩--碧血汗青

首頁
    己的勢力。

    在此以前,各地諸侯還不敢很明目張膽地進行此類舉動,正是賈诩的這個建議,使東漢天下陷入了空前的混亂狀态。

    此後,關中又因為李、郭等人的争權奪利,傷亡巨大,極大地破壞了當時黃河中遊地區的生産力和社會發展。

     《三國志》雲:“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指李、郭入洛陽前),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又有雲:“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

    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

    饑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饑死牆壁間”,荼毒之烈,究其本源,實出于賈诩這一言之謀,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有評曰:“臣松之以為傳稱“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則不仁之言,理必反是。

    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

    當是時,元惡既枭,天地始開,緻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馀之酷,豈不由賈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看當時的情況,王允為人正直有幹才,朝中尚有皇甫嵩、朱俊等名将,關中精兵數萬,而宦官已除,即使不能複振漢朝,一時安定還是可以的,所以裴松之有“元惡既枭,天地始開”一說。

    所以就這樣的情形而言,說賈诩導緻“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馀之酷”,所以“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也正是因為這次動亂,中央政府開始政令不行天下,以至于“乘輿時居棘籬中,門戶無關閉。

    天子與群臣會,兵士伏籬上觀,互相鎮壓以為笑。

    諸将專權,或擅笞殺尚書。

    司隸校尉出入,民兵抵擲之。

    諸将或遣婢詣省閤,或自赍酒啖,過天子飲,侍中不通,喧呼罵詈,遂不能止。

    又競表拜諸營壁民為部曲,求其禮遺。

    醫師、走卒,皆為校尉,禦史刻印不供,乃以錐畫,示有文字,或不時得也。

    諸将不能相率,上下亂”,至此,漢中央政府的威信喪失殆盡,甚至獻帝在回洛陽的時候,“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各地諸侯已經根本不再把皇帝和中央政府當回事了。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曹操采納曹魏重臣荀彧的建議,搶先下手,把獻帝迎會許昌,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至二十餘年候,曹操的兒子曹丕以魏代漢,結束了東漢皇朝,開始了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從賈诩設計讓李、郭進軍洛陽開始到三國歸晉,期間的戰亂長達九十餘年,民力物力,消耗殆盡。

    尤其糟糕的,由于分裂的時間長達九十年,人事推移,新陳代謝,一些在漢末分裂之初,飽經憂患,深知民間疾苦,又具有非凡才能的政略家、戰略家全數死光,政權卻落到一些靠襲祖上馀蔭的纨绔子弟手裡,以至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無經國之遠谟,無防患之預備,一味埋頭陶醉于腐化享樂之中。

    終于弄到骨肉相殘,蕭牆禍起。

    在階級矛盾及種族矛盾的激化下,不到二十年,又使中原地區陷于血泊之中,導緻五胡亂華三百年,南北陷入分裂之局面,這一切,可以說絕大部分是因為賈诩的一句話引起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