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二)政歸司馬氏

首頁
    司馬懿的政變計劃非常高明,可惜忽視了一個重要環節:皇帝還在曹爽手中。

    曹爽的智囊司農桓範就勸主子,幹脆挾持天子到許昌,号召各地軍隊入京讨伐叛逆。

    可惜笨蛋就是笨蛋,曹爽吓得要死,根本聽不進去。

    等到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到司馬懿那裡探風聲回來,說司馬懿隻是想奪權,沒有殺他的意思,他于是就投降了,交出了皇帝。

    司馬懿客客氣氣把他接回來,軟禁在家裡,果然沒有殺他——等了好幾天,罪狀羅織夠了,才以謀逆罪名,把他及其一黨全給宰了! 于是以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

    雖然司馬懿還要裝樣子,推辭不受,但魏國的軍政大權從此全都落到了他的手中。

    隻要權力在握,官職大小倒關系不大——就象當年的曹操一樣。

     誅殺曹爽的時候,司馬懿召征西将軍夏侯玄入京,而以郭淮代之。

    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兒子,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子,他一進京,堂叔讨蜀護軍右将軍夏侯霸(夏侯淵的第二子)害怕了。

    夏侯霸曾經深得曹爽信任(大家都是親戚嘛),又和郭淮素來關系不好,于是離開軍營,孤身逃向漢國。

    蜀道難行,他又迷了路,差點玩完,多虧劉禅派人前來迎接。

    原來劉禅還和夏侯霸有親戚關系哪。

    建安五年,正是官渡對峙的時候,劉備奉袁紹命令騷擾曹操後方,夏侯霸的堂妹才十三四歲,上山打柴的時候被張飛給擄了。

    張飛一看這小姑娘長得不錯,又知書達禮,象是大戶人家小姐,就老實不客氣讨作老婆。

    後來就是這個女人生了個閨女,劉備作主嫁給劉禅,當了張皇後。

    所以夏侯霸算是張皇後的表叔。

     第三年,東吳發動了最大的一次北伐,全琮略中華三國聯盟之曆史與遊戲第二年,東吳大亂,太子和魯王的矛盾終于尖銳化。

    孫權廢掉孫和,宰了孫霸,而立小兒子孫亮做太子。

    隔一年,魏國王淩造反,謀立楚王曹彪,反對司馬氏專政。

    司馬懿親自帶兵往征,把所有參與謀叛的人一個不剩,統統滅族。

    但是,這隻是反對司馬氏諸多造反事件的第一起而已,以後有得他們忙活的。

    隻是司馬懿不用操心了,他終于病死,把所有權力和包袱都留給了兒子司馬師。

    司馬師進位撫軍大将軍,錄尚書事。

     對比魏國,吳國也有一位權臣上台,那就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他被任命為大将軍領太子太傅。

    孫權下诏,各官署處理的政務,一律都要向諸葛恪彙報。

    不過諸葛恪的本事,可要比司馬師差遠了——很快,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下場。

     諸葛恪上台不久,孫權就撒手西去,十歲的孫亮繼位。

    魏國覺得這是個大好時機,分三路進攻東吳:南郡、武昌、東興,兵力驚人。

    諸葛恪親率老将丁奉援救東興,擊破魏東路軍,于是另外兩路敵軍也被迫燒營撤退。

     就在同一時候,漢國執政費祎也去世了。

    曆來對費祎評價很高,可是細察其當權以後的所作所為,似乎算不上是個好官僚。

    王平大戰興勢的時候,費祎受命前往增援,才要出發,光祿大夫來敏來找他下棋。

    到處喧喧嚷嚷,軍事文書往來傳送,士兵在外吆喝整隊,費祎卻面不改色,從從容容下完了一局棋。

    來敏點頭:“嗯,我是試試你啊,看起來你果然能夠打赢敵人。

    ”這算什麼道理?!國家大事當成兒戲一樣。

    這就是魏晉時候清談風潮的濫觞,似乎最高品德就在于處事不慌張,至于幹活是否認真,辦事能否成功,全都無關緊要。

    世間萬事,隻要鎮定,似乎就一定會成功。

    真是奇談怪論! 費祎還很迷信。

    他執政以後,仍長年呆在漢中,尋找北伐的時機,偶爾回成都一次,碰上個算命的,說“成都地方沒有丞相的位置”,他就住上兩天,再度北行。

    最終,這個隻有從容心,沒有警惕性的家夥,在宴會上喝得大醉,遭到從魏國投降過來的郭循刺殺,一命歸陰了。

     費祎死掉,漢國的軍事大權,落到了資格最嫩的姜維手中。

    姜維是隴西降将,雖然很得諸葛亮的親睐,可是資曆不夠,威望不足,也沒有自己的擁護吹捧班子。

    所以費祎還活着的時候,隻給姜維一萬兵,不讓他掌握大軍團——也大概費祎看姜維不夠“從容”。

    終于,姜維被加以“都督中外軍事”的頭銜,成為軍事上面第一把手,以為可以放膽施展自己的報複了。

    可是他不能象諸葛亮、蔣琬、費祎那樣軍政一把抓,遲早是挨排擠的歹命。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