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五)二士争功

首頁
    司馬昭搞定了國内的事情,野心膨脹,開始計劃南下滅蜀。

    他的手下都反對,隻有心腹參謀鐘會贊同。

    鐘會是名臣鐘繇的小兒子,和蜀漢的馬谡一樣,都是天才參謀(言下之意,直接一線指揮則頗為缺乏經驗)。

    于是司馬昭以鐘會為鎮西将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策劃滅蜀之役。

     這是魏景元四年,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青、徐、兖、豫、荊、揚諸州建造戰船,又命東吳降将唐咨造大海船,做出準備南征東吳的假象。

    但實際上,他使鄧艾統三萬軍進攻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統三萬軍直插武街、橋頭,隔斷姜維的東退之路,鐘會率領主力十多萬,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進攻。

    再以廷尉衛瓘為諸路監軍。

     牙門将許儀在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結果跟在後面的鐘會還是因為一座木橋年久失修而差點墜馬。

    于是命斬許儀。

    鐘會沒有統領大兵團作戰的功績,大概怕被部下看不起,所以殺人立威——許儀是許禇的兒子,連他都給宰了,諸軍莫不驚恐,不敢再輕看鐘會了。

     漢中駐軍遵從姜維的方略,紛紛後退,隻以監軍王含、護軍蔣斌各五千人守備漢、樂二城。

    鐘會派護軍荀恺、前将軍李輔各以萬人包圍兩城,自己繼續長驅直入。

    後主劉禅急派大将廖化、張翼等帶領主力北援,才走到劍閣,就聽說漢中已經沒了——漢中天險,不到一個月就盡數丢失——隻好據險而守。

     這時候姜維在沓中和鄧艾對戰,屢受挫折。

    聽說漢中出事,他趕緊脫離接觸,東進救援。

    走到橋頭一看——不好,諸葛緒已經在這裡了。

    于是他改走孔函谷,做出兜截諸葛緒後路的态勢。

    白癡諸葛緒一害怕,引軍後退,就把橋頭給讓出來了。

    姜維立刻通過橋頭,直下劍閣,和廖化等會合。

    這恐怕是姜維軍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條計策了,聲東擊西,攻其必救,調動敵軍,打開通路,真是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蜀道難行,又多天險關卡,漢軍阻住劍閣,鐘會無法繼續前進。

    所謂“兵貴勝,不貴久”,再對峙下去沒有絲毫好處,鐘會一籌莫展,準備退兵了。

    司馬昭苦心籌劃的伐蜀戰役,眼看就要失敗。

    鄧艾是一代将才,知道這次動用兵力太多,才得了一個漢中就回去,根本得不償失。

    戰争對國家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未得大利就退兵,魏的國力、司馬昭的影響力,都會因此大打折扣。

    他反複苦思之下,提出了“偷襲陰平”之計。

     鐘會認為此計過于冒險,不肯同意,于是鄧艾乃直接上書司馬昭,得到批準後,簡選精銳,前往陰平。

    本來他想和諸葛緒共同進兵的,可是諸葛緒認為自己堵截姜維的任務既然已經成為泡影,就應該直趨白水關,和鐘會合兵于劍閣之下,因此拒不接受命令。

    鄧艾沒辦法,隻好孤軍深入。

     從陰平南下,一路上山道險峻,鄧艾開山前進七百多裡,糧草将盡,才到達江油。

    駐紮江油的漢軍,以為魏人從天而降,大為恐慌,全無戰意,守将馬邈出降。

    消息傳到成都,劉禅大驚,急命諸葛瞻北上防守涪城。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

    諸葛亮臨終的時候,向朝廷要求了幾塊薄田,讓兒子回家種地去,别出來做官。

    可是諸葛瞻不聽,仗着老子的威風,在漢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他的實際本領,比老子可差得太多了。

    當下到了涪城,尚書郎黃崇建議迅速進軍,把鄧艾攔在山地,尋機殲滅,可是諸葛瞻猶猶豫豫,行動遲緩(這點倒頗有乃父之風)。

    等到前軍被鄧艾擊破,他退守綿竹。

    鄧艾進軍綿竹城下,諸葛瞻仗着人多,出城與戰。

    鄧艾初戰不勝,鼓舞士兵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再度發起總攻,陣斬諸葛瞻、黃崇等。

     劉禅吓慌了。

    他一輩子在諸葛亮及其門生的庇護下做太平皇帝,現在那些先賢都死了,連諸葛亮的兒子都攔不住魏軍,還能去依靠誰?鄧艾的大軍才到雒城,劉禅就主動請降。

    據說當時成都城中還有數萬兵馬,夠一年食用的糧草,劉禅竟然守都沒守就出降了,真是廢物到了極點! 姜維等聽說諸葛瞻戰敗的消息,放棄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