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至止”和“莫與為對”

首頁
諸葛亮的口才如何,史書中沒有記載,不過想到劉備在危急時刻能派他去說服孫權,應該是不錯的。雖然沒有《三國演義》中“舌戰群儒“那麼艱險,總還是有點難度的。

    要說口才,在三國曆史上有兩張名嘴,雄辯功夫确實了得。史書上分别稱為“至止”和“莫與為對”。

    第一張名嘴廣漢(今四川廣漢)人董扶。這個人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沒有出現過。不過在東漢末年可是比較有名的。在東漢朝廷被譽為:儒宗。據《三國志?劉焉傳》注引《益部耆舊傳》及《後漢書?方術傳》記載:“董扶字茂安。少從師學,兼通數經,善歐陽尚書,又事聘士楊厚,究極圖谶。遂至京師,遊覽太學,還家講授,弟子自遠而至。”名氣的确不小,後來陸續有人向朝廷推薦董扶,董扶偏偏就是不去,還挺有個性的。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董扶的名氣越來越響亮。“前後宰府十辟,公車三徵,再舉賢良方正、博士、有道皆不就,名稱尤重。”不過,這個董夫子到最後還是未能隐居山林,做個逍遙神仙。大将軍何進公車特召,總算把他給請了出來,官拜侍中一職,而且是很受器重。後來董扶随劉焉去了益州,估計是想落葉歸跟吧。陳壽的《益部耆舊傳》介紹到這裡有一個有趣的記載:“扶出一歲而靈帝崩,天下大亂。”怎麼看怎麼象是陳壽對董扶離開京城感到惋惜,似乎陳壽認為如果董扶不走可能會出現另外的局面(調侃而已,别拍磚)。不過到了益州以後,這位董夫子的特長---雄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的口才好到什麼程度呢?據該書記載:“始(董)扶發辭抗論,益部少雙,故号曰(緻止)〔至止〕,言人莫能當,所至而談止也。”隻要董扶一開口,就沒有人能說的過他,以至于到了最後,隻要董扶走到哪裡,别人就都不說話了。你說這董扶的學問、口才有多好!後來諸葛亮問秦宓以扶原因,秦宓的回答是:“董扶褒秋毫之善,貶纖芥之惡。”按現在的話來說,逮着什麼說什麼,難怪會“所至而談止”呢。這位董夫子還有一個特長:觀星望氣。董扶跑去和劉焉說:“京師将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也不知道是自己想回鄉而蒙劉焉呢的還是把劉邦的發家史研究了一番而得出來的結論呢或者真是觀星望氣的結果,難說),經他這麼一說,還馬上讓劉焉活動了一陣子,總算當上了益州牧,看來是把董夫子的話當真了。不過從事後看,董扶也真沒說錯,隻怪劉焉父子不争氣,這個“天子氣”最後落在了劉備頭上,還有一位是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又被小說《三國演義》冤枉了的蔣幹。說他被冤枉,是因為在《三國演義》中,蔣幹被描述成了一個小醜。他為了說服周瑜投降曹操,兩度從曹營來到江東,又兩次被周瑜利用,不但使得曹操誤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還讓龐統定下的連環計得逞,最後火燒曹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在小說裡,蔣幹算得上是一張臭嘴。

    不過,曆史上的蔣幹卻不象小說中寫的那樣無能。據《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記載:“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才,謂可遊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蔣幹)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詣瑜。)不料周瑜一眼就看出來蔣幹此行的目的,一見面就給了蔣幹一個下馬威,周瑜說:“你不遠千裡而來是為曹操做說客的吧?”蔣幹則是一口否認。周瑜又把蔣幹請到自己的軍營裡,“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然後周瑜向蔣幹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我蒙受孫氏兄弟的知遇之恩,外托君臣之義,内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是蘇秦、張儀在世、郦叟複出,也别想說服我去投降曹操。”蔣幹回去以後,一再“稱瑜雅量高緻,非言辭所閑。”在曆史上的确有過遊說勸降的事情,但時間卻不是在赤壁之戰期間。雙方的政治立場不同,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共同語言了。那蔣幹的口才有多好呢?該書記載:“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在整個江、淮一帶都沒有對手。

    一個是在益州“所至而談止”的董扶,一個是“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的蔣幹,在三國時代稱的上是兩張名嘴。就不知道這兩個人一旦遇上,誰會是第一呢?

    其實,在三國那個英雄輩出、能人荟萃的時代,象董扶、蔣幹這樣的名嘴還有很多很多,隻不過是因為年代久遠、史料缺乏,才會把這些名嘴們給湮沒和遺忘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