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上把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寫成是司馬懿所獻的計謀,這固然是小說的寫作需要。
但筆者認為,這也有可能是事實。
孫權攻擊荊州是戰術上的重大勝利,但卻是一個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孫劉交兵的後果其實是打破了三國的力量均衡,給魏造成了可趁之機,換句話說,也就是孫權奪取荊州,真正得利的最大赢家是曹魏政權。
首先從荊州的戰略地位來看,荊州固然是所謂英雄用武之地,但它落在魏、蜀、吳各國之手,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
對蜀國而言,荊州距離益州路途遙遠,救援不便,又夾在魏、吳兩大勢力中間,發展困難,并不是理想的前進基地,隻可能作為一個牽制曹魏的支撐點。
這在孔明隆中對裡可以看到——“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此亮所以為将軍謀者也。
惟将軍圖之。
”可見,諸葛亮逐鹿中原的基本戰略是——以荊州之兵作為輔助,牽制曹魏集團,吸引魏軍在黃河以南的主力,主攻方向仍然是八百裡秦川。
這裡,諸葛亮算計可謂非常精深:一、荊州雖然在劉表治理下,是當時全國少數幾個沒有經過多少戰火,農業、經濟都很發達的地區,兵力、糧草充足。
但宛、洛、許昌、陳留一帶是曹操發家的根基之地,民心歸附于曹操,而且在曹操與袁紹的交戰中,曹操曾經聽取荀彧的意見廣建各種糧囤、兵站,要奪取這些地方并不容易。
以荊州軍的實力即便奪取,也不容易堅守。
二、長安一帶是秦、漢兩朝統一天下的基礎,所謂“左函、右隴,南憑巴蜀、東靠秦嶺,沃野千裡。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打敗項羽,正是由于當年蕭何在關中充足的兵源和糧草供應。
加之劉邦滅秦後,在長安約法三章,得到民衆一緻擁護,關中百姓一向傾向于漢朝,這也是曹操遷都許昌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備自認是漢室正統,若奪取長安一帶,可以輕易取得民心。
從而穩住陣線,發展國力再求進取。
三、隻要荊州軍能在蜀國軍隊占領長安前拖住魏國部分主力,丢掉荊州也在所不惜。
劉備在張魯投降曹操後,聽從諸葛亮的計謀派伊籍出使,把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割讓給吳,讓孫權兵襲合肥,就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荊州軍隻是一個棋子,不是主力。
荊州隻要拖住魏軍就是勝利。
從魏國來看,雖然荊州是戰略要地,但如果奪取卻是一個“燙手山芋”。
關羽雖然勇猛,但僅憑荊州剩下的六郡兵力,畢竟不能與吳國江南的大軍實力相提并論,幹脆讓關羽夾在兩強中間,對整個戰略反而有利,畢竟對付關羽比直接面對吳國大軍要有利得多。
況且,如果魏國攻打荊州,不但會遭到關羽的拼命抗擊,同時,也會使孫權感到唇亡齒寒的危險而救援關羽,勝負難料。
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