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戲子之謎

首頁
    在金陵十二钗?在的話,在哪一冊?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見到“金陵十二钗”正冊、副冊、又副冊。

    根據脂硯齋批語,《紅樓夢》的金陵十二钗除了正冊、副冊、又副冊外,還有三副冊和四副冊,總共五個冊子。

    既然金陵十二钗正冊是十二位,那麼其他各冊也肯定是十二位,記錄了六十位少女、少婦的不幸命運。

     正冊人人有判詞和《紅樓夢曲》,都是少女、少婦,屬于主子階層。

     副冊第一個是香菱,所以脂批說是妾。

     又副冊開卷是晴雯和襲人,所以可以肯定是大丫鬟。

     三副冊看來也還是大丫鬟。

    因為《紅樓夢》中提到名字的有身份的大丫鬟光是寶玉的就有八個,還有賈母的鴛鴦、琥珀等,王夫人的金钏、玉钏等,幾個小姐的首席大丫鬟司棋、待書、入畫、莺兒、紫鵑、雪雁、翠縷等等,又副冊十二個肯定裝不下,所以三副冊也應該是大丫鬟,至少要占一部分席位。

     這十二位小演員正好滿十二這個數,又都是一樣的身份,她們成為一冊是合理的。

    她們在賈府的地位不但比鴛鴦那些月錢一兩的低,也比晴雯這種月錢一吊的大丫鬟要低,屬于月錢五百(半吊)的那類。

    所以我估計屬于最後的四副冊。

     但是也有紅學家認為不止六十。

    因為《紅樓夢》中提到的有名字的丫鬟數目很多,又副、三副根本裝不下。

    由于九是從零到九的十個基本數中最大的數,中國曆來都是以九的倍數計數表示多,因此有紅學家認為應當總共有九冊一百零八人。

    乍一聽,這話确有道理,光是寶玉的大小丫鬟就有十六個,照此推算,各位小姐、少婦、太太、奶奶的丫鬟,再加上各位老爺、少爺的妾,可不就得一百零八個!但是許多人都隻是藝術符号,沒有成為藝術形象,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比如副冊應該是香菱這樣非常年輕的妾,肯定不會包括趙姨娘,現在連十二個都不好湊齊。

    再說,《紅樓夢》第五回警幻仙子在賈寶玉看那些冊頁時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我們要注意:“餘者庸常之輩,則無冊可錄矣。

    ”所以有許多丫鬟之所以未能入冊,就是因為她們是“庸常之輩”。

    由此可見脂硯齋說的六十個是對的,而且他是看見曹雪芹後三十回原稿最後的“情榜”說的,應該是最權威的。

     在曹雪芹筆下這些小戲子地位卑微,但是人格一點也不低。

     儒家文化的一大弱點是不重視人的個體價值。

    在長期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觀念熏陶下,人們的人格意識、自我價值意識淡薄,這種情況到了清代發展到了極點,全國上下奴性彌漫。

    這十二個女孩子中,人格意識和自我價值意識最突出的要數齡官。

    三十回通過賈寶玉的眼睛寫出,齡官長得很美,“大有林黛玉之态”。

    而齡官的性格則有點像晴雯。

    晴雯的判詞中最有分量的兩句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身為下賤是地位,自己決定不了,但是心比天高是個性,是人格意識,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在賈府下層社會,齡官是晴雯第二。

    而脂批說“晴有林風”,就是說晴雯的作風與個性有點像林黛玉。

    所以齡官的個性也有與林黛玉相通之處。

    齡官一出場就是一個很有個性、不肯遷就、受不了委屈的女孩。

    她剛剛演完,受到元春的賞賜和表揚,太監傳谕說:“齡官極好,再作兩出戲,不拘那兩出就是了。

    ”賈薔趕緊答應,讓齡官演《遊園》、《驚夢》兩出。

    若是有些人,面對貴妃表揚賞賜,會感到受寵若驚,遵命巴結惟恐不及。

    但是齡官認為這兩出“原非本角之戲,執意不作,定要作《相約》、《相罵》二出。

    賈薔扭他不過,隻得依他作了”。

    所謂“本角之戲”,就是自己這個行當的戲。

    二十二回說,在賈母内院演出的“一班新出小戲,昆弋兩腔都有”;“昆”指昆曲,“弋”指弋陽腔。

    因為《遊園》、《驚夢》兩出是昆曲正旦演的,相當于後來京劇中的青衣的戲;而齡官是小旦,相當于京劇中的花旦,所以不是她的本角戲。

    齡官竟然敢于當着貴妃的面拒演,看起來似乎隻是任性,孩子氣,實際上是有骨氣。

    齡官的這種文人骨氣顯然是曹雪芹有意識地投射到這個女孩子身上的,而且讓她反複表現。

    三十六回寫到,有一天寶玉閑得無聊,想起《牡丹亭》曲來,自己看了兩遍還不過瘾,聽說齡官唱得好,就來梨香院找她。

    寶官、玉官等見寶玉來了“笑嘻嘻的讓座”,說話也都熱情。

    惟獨齡官見寶玉進屋,依舊獨自躺着“文風不動”。

    寶玉上前就她,在她“身旁坐下,又陪笑央(請求)他起來唱”一曲《驚夢》的曲子,齡官不但拒絕,而且躲開寶玉。

    “忙擡身起來躲避,正色說道:‘嗓子啞了。

    前兒娘娘傳進我們去,我還沒有唱呢。

    ’”可見,齡官不久前曾經再次拒絕貴妃元春讓她演某些她不願演的戲。

    這一來,寶玉感到從來沒有被别人這樣讨厭過,挺難為情地紅了臉,隻得出來了。

     有學者認為,齡官隐寓元春的命運,理由是齡官兩次拒演元春點的戲,由此推斷在省親時演出的四出戲之中,齡官一定是演“伏元春之死”的《乞巧》中的楊貴妃。

    我認為不可能。

    因為一,楊貴妃應當是正旦演的,而齡官是小旦,不是她的行當,她是不肯演的。

    二,齡官最後甯可舍棄與賈薔的愛情,趁賈府解散戲班子之機,跳出牢坑,追求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