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孔慶東2005年8月接受深圳《晶報》采訪的訪談稿。
批判是為了和諧
記者:人們對您今天的演講《魯迅的智慧與和諧社會》充滿期待,請簡單介紹一下演講的主要内容。
孔慶東:我主要會講魯迅作為一個文化鬥士的智慧和生活上的智慧,魯迅的大智慧融化在生活的各種細節中,他絕對不是一個隻懂得戰鬥不懂得生活的人,總能夠把自己的個人生活安排得妥當适宜,同時讓銳利的批判劃空而出,但他批判的目的正是為了社會的和諧。我認為多種聲音交流互動才能達到和諧,而不是和氣一團,人人都當和事佬,是美學上的"雜多的一"。我們這個時代很需要魯迅的這種批判精神,知識分子就應該擔負這個批判重任。
記者:您的近況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最近手頭有哪些工作在做?您去年推出了《口号萬歲》一書,今年有新的寫作計劃嗎?
孔慶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也就是專業研究占了我的主要精力,下學期我将在北大開設中國現代戲劇研究課程,現在正在和範伯群先生合寫《中國現代文學通俗史》,下個月我的新書《四十不壞》将和大家見面,意思是說到了四十歲了人就不要再幹壞事啦,哈哈,是自嘲的意思。
記者:談談您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印象。
孔慶東:我的老師錢理群先生提出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主張打通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進行研究,我是在現代文學的背景下關注當代文學。當代生活提供了無比豐饒的寫作資源,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雖然很多,作家的寫作技巧也有提高,但真正代表當代中國的傑作其實還可以更多些,這是我的基本看法,這可能和當代有些作家心态都有點浮躁有關,沒有進行真正的生命體驗與沉潛,難以準确地抓住時代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