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閻大為
在第五十回,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和查繼佐四人,在一小舟上秘密會晤韋小寶,要推舉韋小寶當皇帝。這可真是有趣的一筆,隻是顯得這些反清的大儒們的水平過于低了。
自秦始皇以來,中國曆代的開國皇帝的寶座都是打來的,或以各種各樣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搶來的,沒有一個開國皇帝是推舉出來的。有沒有例外呢?可能有人會想起一個被部下擁戴“不得不”黃袍加身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據曆史學家們研究,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進程是他自己和親信們嚴密拟定的計謀,并顯然經過精心策劃。他先制造假情報說契丹入侵,兵至陳橋驿,在部下的擁戴下,拿出了預先準備好的黃袍披上,回兵開封奪取政權,此時契丹入侵的事也就自然消失了。
在古羅馬有一些由軍人擁戴而即位的皇帝,在中國曆史上,除趙匡胤外,也還有幾個,多出在唐宋之間的五代時期。
如果這些被擁戴者沒有野心,沒有在軍隊中長期培植死黨,這樣的擁戴是絕不會發生的。像顧炎武、黃宗羲等人這樣推舉韋小寶當皇帝,頗有些像在某種選舉中推舉本派的候選人,或像近代歐美推舉國家元首,對此可發一笑。
在說服韋小寶的過程中,呂留良心中想:“你是小流氓出身,那也不要緊,漢高祖是大流氓出身,他罵人賭錢,比你還要胡鬧,可是終于成了漢朝的開國之主。”這樣的認識太淺薄了。雖然書中沒說顧炎武和黃宗羲是怎樣想的,但他們預先肯定是商量過的.思想應該差不多。這裡所寫的顧炎武和黃宗羲的水平也有些人低了。
說漢高祖是大流氓,可能是依據以下這些記載,如“貪于财貨,好美姬。”“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不押侮。”“與人言,常大罵”這些事充其量也隻能說是沾了一點流氓習氣,而且不能說是沾得太重。如果有人願意多得錢财,喜歡漂亮女人,說話時嘴上愛帶不潔字眼,但并不觸犯法律,你能說他是流氓嗎?當然不能。
漢高祖作為一個政治家,有遠見,能聽不同意見,善于用人,在進入關中和漢朝立國之後,他采取了許多很富有遠見的、卓有成效的措施,都是曆史上有明确記載的。他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軍人。在楚漢相争中,和項羽直接打仗對壘的是劉邦,他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直到使戰争的形勢變成對己方有利。在這點上,劉邦可真沒有流氓氣,而是個實幹家。
在打敗項羽後,還發生過多起叛亂,多是劉邦親自領兵去平定的。以“大流氓”去概括劉邦,也太小兒科了。這簡直像是在調侃顧炎武和黃宗羲。
韓信是公認的偉大軍事家,在該下一仗打敗了項羽。但若讀一下這場戰争史,就可看出,在此之前,韓信根本就沒有直接和項羽打過仗。韓信在軍事上是很高明的,項羽派大将龍且來進攻他,他就把龍且打敗,但卻避免和項羽主力直接打仗。也許是他看到還沒有到能消滅項羽的時候,或者是劉邦還沒答應使他滿意的條件,如果是後一理由,韓信的流氓氣也許比劉邦還重。
中國古代的開國皇帝中确有幾個是流氓出身,加五代時期的梁太祖朱溫、周太祖郭威,發迹之前不但是十足的無賴。
而且兇悍、慣于犯法、橫行霸道、危害鄉裡。不過他們和漢高祖劉邦相比,其水平可差得大多了,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未能統一中國,存在的時間也很短。
顧炎武和黃宗羲可不是一般人,在明朝亡後,不但堅持自己的立場,絕不做清朝的官,而且是大學問家。明朝亡後,顧炎武曾在家鄉江蘇昆山組織反清起義,失敗後跑到長城附近開墾荒地,以備有事時之用,同時,考查各關隘險要。十年後,他在華山下隐居,在給他的侄子的信中,他說:“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裡之遙。”可見他在華山這個最險峻的大山下隐居是有其深意的,顧炎武了以文人自居,卻是真正的大學問家。他的《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都是學術水平極高,影響極大的著作。
黃宗羲也曾參加抗清鬥争,也是大學問家。在《鹿鼎記》第五十回中,康熙曾向韋小寶講,他讀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中的“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後,對這書加以贊賞,這足以表明康熙是個“明君”。但在這本書中,這個偉大的思想家還表達了自己反對君主一人私有天下的觀點,其中有:“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這在當時可真是超前的先進思想。“英明”的皇帝康熙是絕不會同意這種話的。這本書被康熙的孫子乾隆定為禁書。後來在辛亥革命前,為制造推翻皇帝統治的輿論,這本書曾起過很大的作用。
顧炎武和黃宗羲推舉韋小寶當皇帝的這一段故事,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調侃古人,像顧炎武和黃宗羲這樣的操守高潔的大學問家,是應當尊敬的,不應當作調侃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