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車金
對水浒傳有研究的朋友一定知道,水浒傳中的宋江這一角色出場的目的之一是因為《宣和遺事》裡有36個英雄的數目,而傳說中有108位英雄,水浒傳的作者為了湊足108将的數目,讓宋江頻繁出場,作為串起108将的一根鍊子。
讀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金庸說《倚天》一書的主旨是宣揚兄弟之情,如太極兄弟的手足之情等等,而作者本人并不喜歡張無忌!難道張無忌僅僅是為了烘托兄弟之情的陪角?
看過《倚天》的讀者大多有這樣的感覺,前半部分很精彩,後半部分張無忌很窩囊,讀得不解氣。《倚天》沒有象《天龍八部》一樣讓倪曠寫歪了,是金庸親筆,為什麼寫成這樣呢?
不妨從整個《射雕》三部曲來看,這三部作品均為報紙連載。〈射雕〉無疑是裡程碑式的巨作,第二部取名〈神雕狹侶〉,無論作者當初是否已經決定〈神雕〉的主人公是楊過和小龍女,但無疑作者是用“雕”字作為賣點,讓關心郭靖黃容後事的讀者耐心讀下去。也就是說,觀衆要求的狹侶本應該是郭靖和黃容。作者由于采用連載體裁,創作上有重大的随意性。至少前兩部結構較為合理。但作為終結篇的〈倚天〉則在結構和内容安排上有重大失誤。
〈神雕〉的結尾處理為在新的華山論劍中出現了九陽真經。那本“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的九陰真經已經貫穿了兩部書,現在作者為了第三部事先抛出了一個引子-九陽真經。于是〈倚天〉圍繞九陽真經開場了。
先是少林寺打鬧一場,然後張三豐修成正果。接着故事跳躍幾十年,又開始圍繞屠龍刀展開,注意:主人公的爸爸媽媽才出場。然後是兵火島,主人公哇哇落地。故事已經講了1/4。這有點象雨果的〈九三年〉的主人公出場安排。以上是情節安排的無序。
張無忌的描寫有聲有色,痛苦的童年,早亡的雙親,奇特的遭遇等等。直到常遇春的出場,故事開始進入高潮。(金庸善于化曆史為武俠,所以我讀到常出場一段,感覺金庸已經找到了感覺)然後張無忌排難解紛當六強,成為明教的教主,故事的中心也轉移到民族抗争的主題上來。但張無忌一下光明頂,就象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沉溺于兒女私情,唯唯諾諾,為天下英雄玩于股掌。最後黯然退出江湖,連表妹都不識張郎是張郎了。以上是人物性格描寫的無序。
作者對主人公的安排可以說是“不好入場,不好收場”。不好入場是說作者一直沒有确定誰是主人公。寫張三豐還是郭襄,金庸比較偏愛郭襄,讓郭襄在〈神雕〉裡和作者心愛的楊過進行俳拉圖式的感情交往,又安排她在〈倚天〉裡出現,但越寫越不行,也不能讓她嫁給張三豐,隻好歎口氣讓她退場。張三豐的故事和傳說很多,但張三豐每天呆在武當山,有什麼可寫?最終,作者選擇了元末革命的大體裁,于是讓故事跳躍幾十年,主人公的第三侯選人張翠山出場了。注意:作者開始提到明教。要寫元末革命,非提明教不可。但作者在〈神雕〉和〈倚天〉的開頭都沒有提到明教,明教在宋朝有過輝煌的曆史,作者作為大學問家,應該知道。沒什麼不事先鋪墊明教呢?因為作者現在才決定寫明教。作者最終選擇了張無忌為主人公,同時以民族革命為主線,以明教的存亡為副線展開情節,故事開始好看了。但也開始面臨第二個問題-“不好收場”。稍微有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元末革命是明教徒彭螢玉,劉福通、韓山童等人發起并領導的,最終朱元璋得到了政權。作者在寫張無忌的英雄事迹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張的退場問題,因為畢竟不能篡改曆史。但張無忌在排難解紛當六強,并且号令天下後,越來越難以收場。隻好讓張無忌的性格越來越懦弱,最後瞎編個讀者難以理解的理由讓張無忌黯然退出。
如果說〈天龍〉是讓倪曠寫歪了,那麼〈倚天〉可以說是讓金庸自己寫歪了。(其實我偏偏最喜歡這兩部書)不能否定〈倚天〉是一本好書,但如果故事從開始就寫張無忌,合理安排張無忌的退場(作者可能比較讨厭朱元璋,不然可以安排為張無忌自己指定朱元璋作為其繼承人然後退出江湖),把張無忌成為明教教主以後的故事在寫得轟轟烈烈一點,這部書應該更好看。
作為連載小說,整體結構的缺憾是在所難免也是無法補救的。〈倚天〉結構的失敗也是如此。這就難怪金庸先生在後記中以不喜歡張無忌,政客太壞,小說主要描寫的是兄弟之情等等來掩飾其小說的不足了。
車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