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的初期摸索階段之後,金庸創作了《雪山飛狐》。
《雪山飛狐》是石破天驚的作品,突破了《書劍》的“群戲”,隐約繼承了《碧血劍》中的雙線發展和倒叙的結構。
而将整部小說的結構,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通過一連串的倒叙,倒叙出自每一個人的口中,有每一個人之間的說法,有極度撲朔迷離的情形下,将當年發生的事,一步一步加以揭露。
在和《碧血劍》的相同之處的是,《雪山飛狐》中真正的人物,并不是胡斐,而是倒叙中的胡一刀夫婦。
所不同的是,《碧血劍》中的倒叙人物,早已死去,而在《雪山飛狐》之中,苗人鳳卻留了下來。
最後還和胡斐決戰。
所以,《雪山飛狐》沒有《碧血劍》的缺點,在倒叙的一條線結束之後,另一條線,一樣極其精彩。
《雪山飛狐》發表至今,是金庸作品中引起争論最多的一部。
引起争論處,有兩點:第一點:多個人物叙述一件若幹年前的故事,各人由于角度、觀點的不同,由于各種私人原因,随着各人個人的意願,而說出不同的事情經過來。
這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很有點調侃曆史的意味,使人對所謂“曆史真相”,覺得懷疑。
每一個人既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來叙述發生的事,那麼,事實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呢〉不單是曆史的記述者,尤其是所謂“自傳”,真實性如何,更可想而知。
這種寫法引起争論之處是,許多人直覺上認為這就是“羅生門”。
(“羅生門”是指日本電影“羅生門”而言,“羅生門”的原著小說極簡單,電影到了黑澤明手中,才發揮得酣暢淋漓。
)由于“羅生門”中的同樣的結構,每個人在叙述往事的時候,都有一同的說法,而事實的真相便淹沒不可尋。
所以,《雪山飛狐》在讀者心目中,就往往與“羅生門”相提并論。
關于這一點,我的看法是:《雪山飛狐》在創作過程之中,金庸在一開始之際,當然受了電影“羅生門”的影響。
但是明眼人很容易看出來,金庸在開始創作之後不久,就立即想到自己的作品,會被人與“羅生門”相提并論。
所以,他努力在突破,不落入“羅生門”的窠臼之中,而結果,他的努力獲得了成功。
說《雪山飛狐》倒叙部分的意念來自“羅生門”可。
說《雪山飛狐》是“羅生門”的翻版,絕不可。
如果強要這樣說,那是證明說的人,未曾仔細看過電影“羅生門”和未曾仔細看過《雪山飛狐》。
(在這裡,如列舉電影“羅生門”和《雪山飛狐》的異同之點。
要這樣做,可以寫十萬字,變成一種專門性的評論,而不是我原來的意圖。
各位可以注意,在行文中,我甚至竭力避免引用金庸作品的原文,隻是就金庸作品發表我個人的意見,這才符合“我看金庸小說”這個大題目,也可以使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