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之後,金庸創作了《鹿鼎記》。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小說。
在《鹿鼎記》之後,飲宴閑談之間,常有熟撚或陌生的人問金庸:“你為什麼不寫了?”
在金庸未及回答之前,總不厭冒昧,搶着回答:“因為他寫不出來了!”如是數十次之後,金庸也感歎:“真的寫不出來了!”
任何事物,皆有一個盡頭,理論上來說,甚至宇宙也有盡頭。
小說創作也不能例外到了盡頭,再想前進,實在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再寫出來,還是在盡頭邊徘徊,何如不寫?所以金庸在《鹿鼎記》之後,就停止了武俠小說的創作,大抵以後也不會再寫了。
所以,《鹿鼎記》可以視為金庸創作的最高峰、最頂點。
先引進金庸小說中的話,見于《神雕俠侶》。
楊過在獨孤求敗的故居之中,所發現的留言:淩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争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以前所用。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以前持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自此精修,漸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
獨孤求敗的留言,寫的是武功漸進之道,也是小說創作上的漸進之道。
金庸以前的作品,是淩厲剛猛之劍,是軟劍,是重劍,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雖然已足以橫行天下,但到了《鹿鼎記》,才是真正到達“無劍勝有劍”的境地。
隻要有劍,就一定有招,就一定有破綻。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已一再強調這一點說的雖然是武學上的道理,但也是任何藝術創作上的道理。
這番道理,是“獨孤九式”中的要旨──(又是“獨孤”,金庸在小說創作上沒有敵手,想來心裡很寂寞沒有了“敵強我欲強”的刺激,如果有,在《鹿鼎記》之後,可以有另一個高峰出現?)《鹿鼎記》已經完全是“無劍勝有劍”的境地。
《鹿鼎記》甚至不是武俠小說,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才是武俠小說的最高境界。
所有武俠小說,全寫英雄,但《鹿鼎記》的主角,不是英雄,隻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和你我一樣,和普天下人一樣。
所有武俠小說的主角,都是武功超群,都有一個從武功低微到武功高超的過程,但是,《鹿鼎記》的主角卻一直不會武功。
金庸在創作《鹿鼎記》之初,可能還未曾準備這樣寫,韋小寶遇到不少高手,有不少際遇,隻要筆鋒一轉,就可以是韋小寶成為武林高手。
但金庸終于進入了“無劍勝有劍”的境界,韋小寶隻學會了一門逃跑的功夫,一直不會武功,創自有武俠小說以來未有之奇。
所有武俠小說的主角,都是超人,可以用各種道德規範來衡量,隻有《鹿鼎記》的主角不是,是一個普通人,經不起道德标準的秤衡。
但是誰也不能責怪他。
誰要責怪他,請先用道德規範秤衡自己。
耶稣基督曾說:你們之間誰沒有罪的,就可以拿石頭擲他!
《鹿鼎記》中,金庸将虛構和曆史人物混為一體,曆史在金庸的筆下,要圓就圓,要方就方,随心所欲,無不如意。
可以一本正經叙述史實,也可以随便開曆史玩笑可以史實俱在,不容置辯;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