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筆下的曆史人物

首頁
    自然也是允許的,但若論反映史實,都未免失之偏頗。

     李自成的失敗,是由于在勝利中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

    李岩曾提醒過他:“大王雖得了北京,但江南未定..”對此李自成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反而揮手說:“大家喝酒!”至于農民軍的主要将領眼界不高,</PGN0309.TXT/PGN>見了美女與财物就紅了眼,緻使這支經過千辛萬苦才奪得政權的農民軍,在勝利中走了一步錯着,結果全盤皆輸。

    這是曆史的教訓,李自成本人也不是沒有責任。

    至于李自成的歸宿,有人寫他死于兵戰之中,有人說他出家為僧,說法不一,至今未有定論;但金庸寫他當和尚之後,與陳圓圓生一女兒,這自然是不可信的。

     作為一個曆史人物,金庸并沒有把李自成塑造成功,這自然與武俠小說這種題材有關。

    過去我曾讀過一本朱貞木寫的《闖王外傳》,寫李自成的部下與李自成為争一女子險些大動幹戈,情節很曲折,但把李自成這個人物寫得不倫不類,看來在武俠小說中要寫好曆史人物亦非易事。

     </PGN0310.TXT/PGN> 常遇春 最早認識常遇春,是讀《英烈傳》。

    常遇春一出場就很有風采,他生得豹頭環眼,燕颔虎須,提一把六十斤大刀,舞得如風似電。

    後來常遇春攻打采石矶,收伏荊襄,戰功赫赫,位列功臣廟第二。

     常遇春之死,據《明史》載:“(常遇春)暴疾卒,年僅四十。

    ” 《英烈傳》中則寫常遇春獨坐營中,忽然得疾。

    衆将來問安,常遇春就說要與諸公永訣,原來他早先得詩“先于和裡貴,後向柳中亡”,他兵屯柳川,是命歸之地。

    書中還寫了張三豐送詩一節,可見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寫常遇春與張三豐之緣,是借用了這個傳說。

     無論是《明史》還是《英烈傳》,寫常遇春之勇武善戰,都是粗線條的,不如金庸寫常遇春來得細膩。

    在《倚天屠龍記》中,常遇春初次亮相,年方二十,為救周子旺兒子的命,差點被元兵所害,幸虧被張三豐救了。

    張三豐本想收常遇春為徒孫,但常遇春身屬明教,不肯相背,竟然拒絕。

    後來他帶了半死不活的張無忌去求醫仙胡青牛醫治,胡青牛因為張無忌不肯背叛武當,見死不救。

    常遇春甯可自己不治,</PGN0311.TXT/PGN> 以自己性命換張無忌一命,這一幕戲寫活了一個義重如山的铮铮男子漢。

     後來張無忌胡亂用藥,雖把常遇春救活了,但胡青牛卻說常遇春損了四十年壽命,原來常遇春可活八十歲,現在隻能活到不惑之年。

    這當然與常遇春四十而卒相合,但金庸以其想象圓其壽辰,則完全是小說家的創造。

     張無忌當上明教教主,因徐達、常遇春寡恩少義,終于郁郁引退。

     其實,徐、常二人與張無忌情同手足,常遇春又與張無忌有生死之交,怎會背後痛斥張無忌為“小賊”?這全是朱元璋暗中用的詭計。

    朱元璋料定張無忌講究情義,一旦徐、常二人對張無忌不滿,張無忌必然會悄然而去,把明教教主之位拱手讓給自己。

    可惜張無忌武功雖高,在智謀上卻遠遠不及弄奸的枭雄。

    至于常遇春被人背後中傷,更見朱元璋心地之險惡,手段之毒辣。

     常遇春卒于柳川,也未必不是幸事。

    當時天下未定,朱元璋親自為之弔喪,至龍江,又追封開平王,可謂隆重之極;而徐達後來卻被朱元璋害死,一代開國功臣,落得如此下場,誠可悲也!</PGN0312.TXT/PGN> 張三豐 綜觀金庸十五部武俠小說,武林中輩分最高者當推武當派開山之祖張三豐張三豐是聯結《神雕俠侶》與《倚天屠龍記》的穿線人物。

    他在《神雕俠侶》中出場時,年十二三歲,形貌甚奇,額尖頸細,胸闊腿長,環眼大耳。

    這個少林寺覺遠的俗家弟子,武功雖不精深,但氣宇不凡,聲若洪鐘。

    三豐與尹克西交手,功力相差甚遠,但勇猛聰穎,終于克敵制勝。

    到張三豐在《倚天屠龍記》中出場時,他已是古稀老人。

    金庸寫他為救無辜稚子一命,忍受種種侮辱與百般委屈,尤其他攜張無忌去少林寺求醫被拒一段,充分表現了張三豐的善良忍讓的長者之風。

    那種爐火純青的涵養功夫實非尋常之輩所能有。

     讀張三豐的故事,會讓人感到天地之大,世情難測;更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